【光明书话】
作者:胡劲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上海文艺创作和上海文化的发展,灌注了空前的活力和生机。上海艺术家们曾创作了话剧《于无声处》、京剧《曹操与杨修》、话剧《商鞅》等许多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深刻影响了时代,并且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深深足迹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艺术家们以更饱满的艺术热情,更开阔的艺术眼光,更高的艺术标准,努力向着艺术的高峰迈进。今年,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红色经典的创作开拓了新的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它掀起的一票难求的持续热潮,尤其是年轻观众几乎狂热的欢迎背后,就是艰苦的艺术攀登。可以说,40多年来,上海艺术家们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向着艺术高峰攀登的脚步。
《攀登者》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上海文化评论文集。文集的重点是理性热情地评论这些年来上海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及中国戏剧奖、茅盾文学奖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为所有关心上海文化的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上海文化、上海文艺的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读者可以约略看到上海文化这些年一路攀登留下的深深足迹。
对于上海文化,毛时安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从未缺席、始终发声的“在场者”。就如王安忆评价他的评论,从头到尾几可勾勒出几十年的文学概貌,以及他的几十年的人生。他对许多文艺作品、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主流文化的建设和评论,有着独特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实践。在我看来,他的“在场者”可以分解成目击者、参与者、思考者三个角色。作为目击者,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开阔的视野,观察着上海文化的最新态势、最新作品,捕捉最新的变化。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他都能观微知著,把作品投放到它产生的时代潮流中,提炼出作品时代意义。特别是那些有特色的新作品,他总是以自己中肯的评论和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文字,给予热情的鼓励。毛时安不是仅仅站在文化江河的岸边冷眼旁观潮起潮落,他同时是上海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上海这些年比较重要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现场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在作品成功的背后也有着他无名无利的贡献。尤其是一些重要创作和全市重要的文化活动,他都奉献了智慧和才华。正是这种文化实践的参与,使得毛时安真切了解创作的甘苦冷暖,能尊重艺术规律,在评论中道出艺术家们所思所想,同时能及时指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评论家,目击和参与最后要把自己的思考贡献给读者。上海文艺能在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迹,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始终可以看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者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红色文化的基本思想、价值导向,海派文化强大的创新包容,江南文化深厚悠远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上海最可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资源。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力作,其成功,印证了三种文化艺术化的可能和艺术化的强大魅力。毛时安的文艺评论对于三个文化向度,都有着比较深入的展开。
对于文艺新作,他在热情洋溢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有理性冷静的提醒,甚至尖锐的批评,带着一点忧思。特别是对那些带有整体性的有碍文艺健康发展的错误做法,如为金钱而创作,让文艺沦为金钱奴隶,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批评。在《文汇报》上,他曾揭示了文艺创作“包工头”的现象。他提出的创作中缺血、缺钙、缺想象的“三缺”,一度受到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攀登者》以文艺评论呼应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诉求,以文艺评论的形式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它既是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上海文艺评论界献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一瓣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