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阳(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剧场中,观众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当演员操纵着飘出生姜味道的道具云朵飘过观众席,席间立刻闪现出一张张惊喜的面庞;当手持尤克里里的“美人鱼”边唱边走上台,有的观众立起耳朵专注倾听,有的竟干脆上台趴在海龟玩偶上咿咿呀呀唱起来。这样温情、天真的场面出自一部低龄亲子剧的演出现场,那些“不守规矩”的观众则是众多的小宝宝。近些年,不少专为0至3岁婴幼儿打造的戏剧作品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这些作品更加强调亲子、互动——带宝宝来一场剧场“探险”,成为备受年轻父母青睐的“遛娃”方式。
创意表达和想象力符号培养创造性思维
低龄亲子剧算戏剧吗?从表现形式来看,其符合“由演员在特定空间扮演角色,当众进行表演,引发观众审美反应和情感交流的综合性现场艺术”的戏剧艺术特征。笔者认为,它是戏剧演剧的一种新兴样态,精准契合了都市育儿社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戏剧+美育+亲子”的沉浸式戏剧嘉年华。
《小水滴的旅行》剧照。
近些年,戏剧市场垂类发展趋势明显,出现了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沉浸式戏剧、数字戏剧、疗愈戏剧等细分类型,低龄亲子剧亦是儿童戏剧类型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众所周知,儿童剧是适合儿童欣赏的诸多剧种剧目的统称,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等,主要以3至12岁儿童为接受对象。相较于面向成人的舞台戏剧作品,儿童剧更追求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是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他们所认知的世界和讲述他们所喜爱的故事。对比主要面向3至12岁儿童的儿童剧,低龄亲子剧彻底突破了线性叙事模式,以宝宝为中心全面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关系。剧中常见NPC角色扮演、亲子游戏、闯关探索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有更多的爬、趴、跑、滚的动作以适应地板观剧视角,更为注重通过动作叙事。
低龄亲子剧以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支撑。根据近代儿童心理学专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0至3岁为儿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核心特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探索世界,应强调对儿童“物体恒有性”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低龄亲子剧的创作往往根据婴幼儿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如针对0至6个月的婴幼儿,强调对“声音轮廓”的搭建,通过音乐旋律和节奏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发育。1至2岁的宝宝意图性行为明显增强,开始对客观世界“因果关系”进行探索,客体永久性的概念逐步形成,这便需要剧中角色增加与婴幼儿的互动行为,通过“五感”训练激发他们的大脑发育。2至3岁的宝宝心理表征能力出现,客体永存性概念完全确立,符号思维和语言模仿能力增强。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小观众,天马行空的创意表现和充满想象力符号的场景将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养分。
互动化探索加歌舞化演绎重建观演关系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创作团队专注低龄亲子剧领域,大部分的代表作注重结合适龄婴幼儿内在认知图式,在故事主题、角色创造、叙事结构、舞美空间、观演关系、音乐音响等方面形成独特表现形式与风格特征。
在故事主题和角色创造方面,呈现出对幸福的热烈追求、对生命的诗意探索、对爱与奉献的渴望,以及对童真的永恒信念,是对现实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的观照。因动物的外形、声音和动作更易被依赖形象思维的婴幼儿感知记忆,剧目主题多以动物化拟象的角色为载体。如《毛毛虫Momoda》是借毛毛虫的形象展示对生命的初探,《大象的肚子》是呈现非洲原始自然的身体律动,《猫头鹰WhooHoo》是强调家人之间相互守护的核心概念等。这些动物主人公的出现,能快速顺应婴幼儿内在的认知图式,建立起玩伴式的亲密关系,推动故事发展。
《小恐龙,Let's go!》剧照。
围绕闯关化体验和非线性叙事结构,建构起迥异于传统戏剧的舞台新空间。闯关的概念源自游戏,是叙事主线与交互体验结合的一种叙事模式。低龄亲子剧多运用碎片化、段落式、关卡式的结构,让每一幕、每一场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如《小恐龙,Let's Go!》是通过小恐龙与宝宝的共同历险展现一段富有挑战的旅程。小观众的性格差异、行动差异会出现挑战成功或失败的不同结局,形成“剧游融合”的演艺新场景。《小水滴的旅行》中,孩子们被邀请成为“小水滴”,和水滴一起历经阳光的温暖、雷雨的刺激和风雪的寒冷,最终回到平静的大海。与碎片化、段落式叙事结构相配的,是“厅堂化布置”的舞台空间。低龄亲子剧的舞台弱化了剧场声、光、电装置,通过360度的全景沉浸式表演环境和明快的色彩景片让宝宝仿佛置身于客厅之中,可以通过爬、趴、跑、滚等自由运动建构与剧中人物的观演关系,同时也避免了剧场声、光、电等技术对宝宝还未发育完全的视觉、听觉产生损伤。如《哦……海洋!》的舞台顶上以折叠纸幕模拟海浪的起伏动势,观众席被麻绳渔网包围,宝宝可以跟随剧中手持巾扇或身背道具装置的演员穿梭舞台之中,体验与海洋动物交流的快乐。
“互动化探索”和“歌舞化表达”是低龄亲子剧观演关系建立的重要媒介。观演互动在不同戏剧类型中都有呈现,如传统戏曲的“打背供”、VR戏剧的人机交互等。低龄亲子剧观演关系的互动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演员与宝宝的互动”,宝宝可以随时介入表演,从第三人称变成主观代入,增强感受力。另一方面是“父母与宝宝的互动”,通过演员传递的鲜花、泡泡机等道具,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爱意,促进亲子关系。宝宝剧的表演风格不再追求“真听、真看、真感受”的真实体验,而是通过放大身体姿态、音乐化处理台词表达,形成一种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舞台效果。这些剧并不刻意注重叙事的完整性,而是追求音乐与舞蹈风格所带来的一种纯粹形式美感,让宝宝在歌舞体验中获得感官刺激,“看懂故事”反而成为最不重要的事情。
期待看到更多中华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在育儿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国艺术教育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一剧一格”的低龄亲子剧不仅契合了众多年轻父母育儿理念,成为美育实验窗口,因其场景小、演员少、置景小、时间短等“短小精悍”的特征,可以实现“一天多场”,还为当下剧场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瓶颈提供一条突围之路。当然,作为新兴文化产品,低龄亲子剧在初创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毛毛虫Momoda》剧照。
票价普遍较高。目前一线城市的票价大致在200至300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同时观摩一场作品,动辄就要花费大几百元。大多家庭都是偶尔去看一场,很难将其作为一种日常的美育方式,那么其在艺术早教方面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同时在面向全国二、三线城市普及推广方面也有一定难度。虽然,内容开发、场地租赁、单场观众人数等方面决定了低龄亲子剧的制作成本,但仍可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或惠民文化生活补贴的形式降低演出成本,让民营剧团能够活下去、火起来,观众能够看得起、玩得爽。
制作良莠不齐,缺乏核心创意元素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低龄亲子剧创作的难点在于既要创作出夺人眼球、绚丽多彩的故事场面,又要兼具儿童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的科学理据,注重对婴幼儿的感官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开发培养,而不能仅从商业利益的IP角度出发。一些引进国外IP的低龄亲子剧,内容和舞台较粗糙,靠高票价和搭售周边产品“收割”家长,很难拥有“回头客”。低龄亲子剧虽然体量小,但其创作需要既懂编剧、导演、表演、舞美,也懂美育的复合型人才。戏剧创作与戏剧美育深度融合,才能使低龄亲子剧真正成为婴幼儿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
最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在现有的这些低龄亲子剧中,较难看到原创的中华文化元素。尽管,低龄亲子剧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这种实践也是西方早于东方,但低龄亲子剧不能仅有西方故事,创作者更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否则,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这一戏剧类型可持续性的发展。正如儿童绘本在我国经历了从早期的多为“舶来品”到当下涌现出越来越多依托中华文化的优秀原创作品,从《山海经》的奇幻异兽到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从成语寓言中的道德哲理到传统戏曲的扮相程式,也应进入低龄亲子剧创作者的视野,以符合婴幼儿认知图式的方式转化为舞台语言。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