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跳出上海看上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跳出上海看上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26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珉迕(解放日报社首席评论员)

  “大上海”,何以成其“大”?上海,这座不乏历史、又不算古老的城市,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不是新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每一次重提这个问题,都是为了重申这座城市应有的站位和身位。

跳出上海看上海

  7月22日上午9点30分许,伴随开市锣声的响起,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创板正式开市。新华社发

  显然,上海之大,不在地域,不在空间,不在资源,不在人口。东海之滨、寸土寸金、不少资源都面临“天花板”的城市,只能大在格局——视野放宽、格局放大,才会有空间的延展,才能有功能的跃升。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这样描述这座他曾工作过的城市,“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这是新时代给予上海的至高褒赏,更是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对上海来说,“开放、创新、包容”既是抽象的精神气质,也是具体的发展之道。而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一种始终将自身置于全球大势、全国大局中考量的自觉。

  格局之大,就在突破“小我”。回溯上海一路走来的历程,开放之门开得更大、站位更高的时候,往往就是发展更快的时候。历史和现实一再提醒,“自己跟自己玩”玩不出大格局,“独善其身”也难有可持续的未来。只有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发展的“扇面”才会做大,机会才会变多。

  当然,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也都要求上海展现出这样的大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日渐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阶段,这更是一种责任。

  铭记并履行这种责任,就意味着,无论是外部看上海,还是上海看自身,都需要习惯“跳出上海看上海”。

  几天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再之前,科创板在上交所开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第二届进博会的筹备,目前也正如火如荼。

  这四项重大任务之所以重要且特殊,就在于其不是点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改革试点,而是指向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瞄准国际合作竞争新形势,致力于构筑面向未来牢不可破、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的大布局。

  因此,考量各项战略任务的成果,以及看待整座城市的改革、创新、发展,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指标数据,而需要拉一条长线,去看上海集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有多强,看上海对内对外辐射影响的“扇面”有多大;作比较,也不能仅仅比自身、比周边,更要比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顶级标杆,去弥补短板、追赶超越。

  “C位出道”,是如今的热词。是不是在“C位”,常常也被用来评价一座城市的影响力高下。今天的上海,将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作为重头,意在以重大战略为牵引,谋求全方位的跃升和突破。而此时,真正跳出上海看上海,最值得在乎的不是“C位”,倒是一个“S位”,一个“H位”。

  “S”是“服务”(Service)。这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跳出上海看上海”,意味着通过持续扩大的对内对外开放,来做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并在为周边服务、为全国服务、为全球服务中,实现自身发展。

  “H”是“枢纽”(Hub)。这是一座全球城市的价值所在。上海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成为一座堪称卓越的全球城市,就要有配置全球资源的雄心、有影响全球网络的愿景、有参与制定乃至引领全球规则的勇气。

  “SH”,恰是“上海”的缩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之际,这座城市更持久、更深远的竞争力,或许就藏在这样的密码里。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6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