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跑出中国农业创新“加速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跑出中国农业创新“加速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27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李翠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黑龙江省新质生产力智库专家)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农业科技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近年来,在种子、耕地、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为粮食生产不断增添科技底色。下一步,要在平台功能、成果效能、人才动能、学科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保障。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867个,基本构建了以重大农业科学工程为“塔尖”、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中坚”、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科学试验基地为“塔基”的“金字塔”式体系框架,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要深度聚焦生物育种、基因资源、生物安全、智能装备、卫星精量播种等关键领域重大科技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良好基础。要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科学家、企业家、科技特派员等广聚乡村、惠及农业,激活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动能,营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微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热情,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就必须抓好政府和市场这两个关键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布局、资源调整优化、评价制度完善、系统组织建设等方面优势,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速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持续发挥市场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项目生产机制,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龙头,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强化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潜能。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高效的要素,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分层次、分类型建立总体规模占优、梯次储备充足、专业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既要不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又要不断强化梯次人才储备,还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既要培养能够解决“保供、破卡、防风险”等产业难题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又要培养一批能在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搭建、产业技术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还要培养一批能够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

  从刀耕火种到腾“云”驾“数”,一项项创新科技的成功研发,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彰显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腾飞启航。未来,要坚持面向世界农业学科发展前沿,建立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国家经济主战场需求的涉农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布局农业科技攻关急需学科专业,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要坚持面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集中优势力量,部署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基础研究学科重点方向,实现重大农业科技突破,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