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夜幕降临,悠扬芦笙旋律撞破山间寂静,多彩流光在崖壁间流转,水雾蒸腾的黄果树大瀑布瞬间化作360度环形光影剧场。“快看!水幕在跳舞!”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广东游客田先生举着云台相机感叹:“这哪里是看瀑布,分明闯进了人间仙境!”
这场颠覆传统的“光影魔法”奇观,正是科技与自然联袂出演的山水实景大秀——夜游黄果树。自2021年亮相以来,它用智能声光系统激活了喀斯特山谷,让布依族文化在数字技术中重生,更让黄果树大瀑布这个老景区变身新“网红”,每天吸引超3000人次“打卡”。
从“飞越黄果树”的沉浸游到全域智慧导览系统,从非遗活态传承街区到山地户外运动走廊……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正以山水为纸、科技为墨,精心挖掘旅游资源禀赋,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打造“旅游+”多元融合场景。
唤醒屯堡旧时光
春日阳光洒进天龙屯堡,这边屯堡阿婆手持银针绣着尖头绣花鞋,那头演武堂铜锣炸响。“锵!”10余名屯堡老倌头戴彩绘木雕面具,执戈挥矛登场。舞台上,地戏武生一个鹞子翻身,上海游客杨先生早已挪不开眼:“唱腔一起,好像瞬间回到了古战场。”
在被誉为“黔腹滇喉”的安顺,屯堡村寨星罗棋布。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韦朝府骄傲地说:“在屯堡景区,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屯堡文化。”
近年来,安顺市持续完善屯堡文化保护体系,成立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等学术团体,深入300余个屯堡村寨进行细致调查,深挖文化内涵。同时从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推进屯堡景区提质升级。
穿行在修葺一新的古驿道上,屯堡文化的活力扑面而来:地戏教学工坊中,孩童踮脚够着比自己还高的木雕面具;绣娘的指尖下,明代江南纹样在土布上“复活”;屯堡糍粑体验区里,蒸腾热气裹着糯香。
“有了大数据和科技手段的加持,屯堡600年风云尽在掌握!”指间在智慧导览屏上轻划,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郑菊介绍起来,从军屯演武场的3D复原沙盘,到商屯马帮的AR实景导航,13块文化介绍牌与288块文化标识牌,绘制出一张穿越时空的文旅地图。
升腾古城烟火气
月亮爬上飞檐,安顺古城电影院的霓虹与文庙的斗拱遥相呼应,空气里浮动着裹卷的香辣与咖啡的醇厚。从省外回乡探亲的刘先生在儒林路上停住了脚步:“这还是记忆里那个半小时就能逛完的老城吗?”
始建于明代的安顺古城,以文庙为中心,形成依山就势、临水而居的街区整体格局,共有151处历史建筑,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2023年开始,在对原建筑“修旧如旧”基础上,安顺市又建设完成了黉学坝路、儒林路北段、钟书阁书店、艺术粮仓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街区业态布局不断丰富。
贯城河上的挑水人、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马队的铜铃声……安顺记忆馆内,老安顺的28000张时光“碎片”引来市民参观。说书人醒木一拍,“有戏”茶馆传来百年前屯堡商贾的故事。“有福”文创空间里,成都游客吴梅正捧着文创笔记本爱不释手:“安顺古城的‘宝藏’店铺太多,既古朴又新潮,耍不够!”
如今,在“历史街区+文旅消费”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下,安顺古城日均客流量2万人次,节假日最高突破10万人次。安顺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涛表示,安顺古城将持续开展路边音乐会、汉服巡游、无人机展演等文化演艺活动,让游客可以“白天游黄果树看绝美山水,晚上逛安顺古城品人间烟火”。
解锁跨界新玩法
“哇!要撞上大瀑布啦!”来自广州的小游客乐乐尖叫着,座椅随着球形银幕的俯冲剧烈震颤。360度全景视野中,坝陵河大桥钢索化作流星雨掠过耳际……
载着游客玩转安顺山水的“钢铁巨蛋”,正是黄果树景区创新打造的项目“飞越黄果树——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积极探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围绕科技、桥梁、民宿、研学等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2024年,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公里外,坝陵河大桥如钢铁巨龙横跨峡谷,作为世界首座山区跨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坝陵河桥旅融合项目集旅游观光、研学教育为一体,自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登桥观光游客4万余人次。
“过去闲置的石头老屋,现在旺季一房难求!”在山脚下的白水镇乌拉村,踏着青石板路,乌拉村支书雷洪军介绍,村里目前共有20多家精品民宿,累计改造闲置房屋62栋,示范带动周边村民自主经营民宿200余家。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