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没公车”成干部“懒政”的托辞

2017-04-25 10:36 来源:光明网 
2017-04-25 10:36:25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袁晴

  江西省鄱阳县凰岗镇辖内有一座危桥,村民称会随时坍塌。最近,中国江西网记者与县水利局联系并反映情况时,遭到多部门推诿,其中一名办公室主任称自己不负责工程,不方便转达,一名建设管理股股长称没有公车没办法下乡。事发后,两名当事人员被免职。(4月25日南方日报)

  没公车不方便下乡,乍一听似乎合情理。细一想,这就是典型的懒政思维。眼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还在热播当中。电视剧中“孙连城”式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上演。对于这种“孙连城”式的干部,是不是就应该学学达康书记的做法,狠刹懒政作风,回炉学习,实在不行就让其回家看星星。

  谈到公车配备,其最初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好地落实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公车却不是领导干部落实工作、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的必须条件和先决条件。有没有公车,决不能成为不下乡不办事的理由。事实上,公车根本不应成为横亘在干群间的障碍。用没有公车就不下乡的说辞来应付群众反映,而且是关乎人命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履行职责,不拿群众生命当回事,伤了民心。往重了说,这是渎职。

  公车的使用,让某些领导干部养成了“懒惰富贵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要彻底改变某些领导干部没公车不干活的“懒惰富贵病”却还有一段路要走。党员干部不应当是“太平官”,其核心宗旨还是为人民服务,贪图安逸、消极被动的人应该“靠边站”、离开干部队伍。只有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才能让思想懒的干部灵起来,腿懒的干部跑起来,让心懒的干部活起来!

  想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的干部下乡只需一双草鞋,便能走遍千家万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的干部脚踏自行车,照样深入群众,奔赴工作一线。出门必公车,是享乐思想在作祟。民心需用脚步丈量,问题要用双手解决。干部如果先把自己从普通群众中“抽离”,那其眼中的百姓疾苦自然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甚至于“解决百姓疾苦”要为“其他工作或利益”让道。

  俗语说:“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车不是问题的关键,有没有一颗服务百姓的心才是关键。如果官员真正心系百姓安全利益,无论采用什么交通方式,也会想尽千方百计走村串户,总能抵达老百姓的内心。换言之,如果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就算配备了足够的公务用车,也无非是为自己“公车私用”“车轮上的腐败”提供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切莫让“没公车”成某些干部“懒政”的托辞。(袁晴)

[责任编辑:张宁]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