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本次主题强调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博物馆努力造福社会,致力于成为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场所。今年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
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就要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多多“苏醒”,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多多“流动”,让它们“活起来”。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还要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
节日来源:从皇室、少数富人的收藏室走向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从静态陈列走向智慧化建设
从私人藏品室走到面向公众的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只静态陈列文物的陈列式博物馆开启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走向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之路。
VR技术让观众对考古现场或场景的再现身临其境
如果说早期的智能安防、智能监控还只停留硬件设备的增加上,那么如感应式电子导览器、手机扫码语音讲解、VR技术的身临其境等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就是迈向智慧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故宫推出的移动终端APP,左图为故宫瓷器馆,右图为掌上故宫
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让现场的一次性参观延伸到了离开后人们的生活中去。故宫推出的“掌上故宫”、“故宫展览”等移动终端APP让你可以足不出户看故宫;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的“每周一品”、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的“两分钟看展览”会定期推送自家的精品展品;各家官博在微博上以文物展品、历史文化知识为媒,或一脸严肃(才没有)或插科打诨的与网友、与同行互动……等等的这些都提升了“用户体验”,让博物馆变得更智能、更触手可及。
做文创、搞互动,让文物“活起来”
2013年7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推出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为设计元素的胶带。一经推出迅速在两岸爆红。大陆的网友们头次知道了原来博物馆文创产品还可以这样做。无数被圈粉的网友们在淘宝寻觅这款胶带,原价200台币(折合人民币42元)一盒,淘宝上卖98元一盒,还抢不到货。
当我们还在眼馋台北博物院出品的各种文创产品,想尽办法在淘宝找代购时,内地各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悄悄崛起,迅速成为后起之秀,并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架势。一时间需要代购的风潮由大陆倒向了台湾。
其中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淘宝更是个中翘楚,圈粉无数。故宫淘宝的微博、微信账号开始也是老老实实的科普故宫知识,可是后来画风突变,2015年1月29日为了推荐一款骨瓷的杯子,“故宫淘宝”微信官号推出文章《她比四爷还忙》,朋友圈超过100000+的阅读量。故宫所有卖产品的文案汇总下来可以编辑成一个“万万没想到系列”。这些文案的前三分之二总是在一(hao)本(bu)正经科普知识点,最后就会卖出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大开脑洞后又觉有点相关的产品,比如一篇讲述康熙的二儿子爱新觉罗·胤礽的文章《霸道太子很性急》,读者们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为了卖故宫2017大吉扑克……
除了翘楚故宫淘宝外,其他各家博物馆也早就不满足于安安静静的开馆展览,纷纷化身段子手、创意王,在微博、微信上用诙谐的语言撩撩网友,撩撩同行,科普一下自家馆藏范围内的知识,顺便再卖一卖文创产品。网友们虽会笑骂他们“无节操”,但其实爱极了这样有趣的博物馆,这样鲜活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
河南博物院淘宝店首页
四川博物院淘宝店首页
除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等也在淘宝开了自己的店,从服饰、生活用品、明信片、胶带到丝巾、佛经、工艺礼品全方位开发衍生品,让文化真正走出来。通过文化、文创的手法,让每个馆的特色文化,走出去,让人们真正爱上这些特色内容,让文化活起来,这就是文创创造的价值,这就是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之一。
私人博物馆的路在何方?
同热闹的省级大馆、国家大馆不同,私人博物馆在今天显得有点难以为继,虽然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让一些私人博物馆的身份得以明确,但它们扮演的究竟是怎样的社会角色?未来将如何更好持续发展?多年来,答案似乎并不十分明确。
有记者造访科举匾额博物馆时,看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只有四五次有人尝试进来,一看说“要买票”,就都悻悻而去,无一人购票参观。位于大观园边上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也有着跟科举匾额博物馆差不多的境遇,在记者探访的那一下午只有一位观众。古陶文明博物馆将门票从20涨到50,也曾分两次得到属地文化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共30万元的扶持资金,但这些在庞大的开支面前实在太过微不足道。
不少私人博物馆为减少每年补贴的资金,甚至咬牙定下了并不便宜的门票。在东城区东花市北里的国石馆,一张参观门票的价格高达160元。高门票可能让这些博物馆陷入又一个死循环,门票越高,参观人数越少,公益性也就随之降低,甚至背离了当初建馆的初衷。皮影艺术博物馆馆长崔永平甚至说“宣传再多有什么用啊,还不是没有人来看”,一句话道尽了私人博物馆的辛酸。好东西拿出来对外公开却没人看,实在可惜。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方勤认为,“私人博物馆”更应该叫“私立博物馆”,一字之差,讲的便是一个公益化的过程。据他介绍,国外有很多知名博物馆都是从私立博物馆发展而来,近年来,我国的私立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但整体来说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理念和配套设施都很不完善。如今众多私人博物馆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急切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帮扶,但展馆的私人性质和社会化的资助有着明显冲突。私人博物馆的创办者更需要将私人藏品公益化的过程,有‘化私为公’的境界,将藏品捐献给社会或建立理事会等,以此来保障其永续存在。当然,作为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私人博物馆创办人理念的转变。
如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兼顾一切似乎不可能,但对于那些有资质、有规格、有价值、有规模的博物馆,相关部门能否在制定政策方面多倾斜一点?毕竟这些博物馆的存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业界普遍艰难的时刻,我们应该搭上一把手,而不是坐视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节”报大观:最值得去的八大博物馆你去过哪几家
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被民间并称为中国三大博物馆。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837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745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全国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已备案博物馆4692家中4626家被编入名录。
在这众多的博物馆中,网友评选出了“国内最值得去的八大博物馆”,最终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贵州三线博物馆等脱颖而出榜上有名。小编去过5家,你去过哪几家呢?
“对于博物馆来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仅要做好研究、保护,更要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了解公众想法,将馆藏故事娓娓道来。而对公众来说,随着走进博物馆渐渐变成日常,享受服务的同时要珍视博物馆做出的努力,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期待。在这种双向的磨合中,博物馆与公众终能共同收获进步。”(丁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