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典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典范

2018-10-19 05:47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典范

郭红松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著作中频繁用典,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典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炼而深刻的概括。典故必须精炼,如果一个典故过于冗长、深奥、玄妙,一般情况下也就不易被理解和使用,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其次,典故是既精炼又深刻的道理,在精炼深刻的同时要兼顾通俗,才能为老百姓所喜爱并口耳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解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指出国家间要平等相待。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易于被理解接受。典故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常用常传常新,才能实现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各国来宾的诚挚欢迎与美好祝愿,在这里“朋”的概念已得到发展与延伸,实现了常用常传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身体力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充分体现着古为今用的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出自《礼记·中庸》,是道法自然、天地共生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引用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表达了中法两国人民实现互利共赢的热切期盼,将自然之道的例子应用于人文层面、应用于21世纪大国关系中。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点铁成金、举一反三。“水滴石穿”一词一般用以形容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一种前赴后继、勇于奉献的人格。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可能在其牺牲的瞬间都无法看到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真正的价值和成果恰体现在无数“水滴”前赴后继的粉身碎骨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中。“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例子说明,共产党员不应追逐自身的显赫,而应追求一点一滴的进取,敢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这里的“铁”是我们对于“水滴石穿”的一般性理解,而“金”则是习近平总书记点出的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喜闻乐见、耐人寻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句诗词概括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道路;以“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以“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也成为构建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典范。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07版)

[责编:张悦鑫]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