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大潮起珠江,千帆再起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前,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劲风再次拂遍南粤大地。
让教育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表示,该校将在广州开办分校,与香港本部校园发挥互补作用,培育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才。据他介绍,科大广州分校占地1.13平方公里,借助广深港高铁,最快25分钟便可从本部到达分校,使得科大本部、广州分校以及科大位于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构成了便捷的生活圈,有利于三方的紧密合作和交流。
港科大广州分校的开办,无疑是广东在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过程中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近年来,广东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领域不断发力,为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回溯改革开放的历史,广东教育一路走来,栉风沐雨,披荆斩棘。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教育发展缓慢,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大、中、小学生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教育基础“底子薄”等问题,身处改革前沿的广东人迎难而上,各个击破,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教育的发展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让广东教育水平也得到质的提升,值得给予充分的笔墨去肯定。”见证了广东基础教育腾飞的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感慨地说。
而在高等教育发展当中,广东同样是“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随着汕头大学等学校的兴办,高等教育开始在广东省内各中心城市“多点开花”。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等14所地方高校相继创办或合并成立,为广东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前高等学校由中央、省二级办学体制的突破,形成中央、省、市(地区)三级办学的新体制。”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邵允振表示。
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空间的拓展和招生人数的扩大,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世纪末的8.1%增长到如今的超过30%,一本院校录取率超过10%,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效显著。
此外,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目标。早在2015年,广东就先后遴选了省内7所高校、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确立了5个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在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布局中先落一子。
“广东教育将持续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广东教育将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创新强省的“科技范儿”
由广州企业研发的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富士康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量产8K电视、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模型……在“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的“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板块中,展示了不少来自广东的“世界之最”科技产品,这也是广东多年来建设科技强省丰硕成果的一次有力展示。
“这架缩小了13倍的深V型、单船身式设计的飞机模型的原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主任付莹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的跨越。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才370元,低于全国平均线,属于经济收入较落后的农业省份,更遑论科技创新的发展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广东科技创新从“引进吸收消化”起步,向“集成创新”深化;今年5月,广东获批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近年来,广东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在部省院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带动下,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今日的广东,不光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更是科创成果转化的高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曾在调研中新广州知识城时表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引导鼓励创新资源长期服务广东产业发展,推动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暨南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超展系统技术”由于该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快速实现产业化,否则将错失良机。该校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3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北京天鉴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承接成果转化和开拓市场。学校不但收回了前期研发成本,还将增值收益部分作价占股16%。
“这完全得益于国家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暨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成果转化顺利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2012年,广东在全国首开地方性自主创新立法先河,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科研人员可获得不低于职务创新成果转让收入30%比例的奖励。2016年,将此奖励比例下限由30%调高至60%,并出台《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广东将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优势,着力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到2020年,珠三角示范区将基本建成国内极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将创新烙入文化的“灵魂”
1981年,广州东方宾馆出现了全国首个音乐茶座,观众边吃小食边欣赏表演的这种现在大家已然司空见惯的娱乐形式,在当年却是最为新潮的项目。不仅场场爆满,更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那时候内地没有这些东西,看到之后就很新潮。多亏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了,让我们开始向往精神生活。”1982年从江西来到广州的吴阿姨回忆。
1986年,在全国率先采用直播、滚动播出、听众参与等新颖模式,在全国掀起广播改革热潮的全国首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东诞生;20世纪90年代,随着《情满珠江》《公关小姐》等一批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电视剧热播,为广东乃至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作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创新是贯穿40年来广东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鲜明的轴线。
“就像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率先感受到时代给予艺术的新的生机。禁锢的思想被打开了,新的艺术观念和技巧涌入,一批经典作品应运而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美术创作的变化和发展。
回望过去40年,因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广东文化产业起步较早,随着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外向型发展也实现了新突破。过去几年来,广东通过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跨界融合和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如今,广东文化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重创意、造品牌、促融合的“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
在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尾等21个地级市组成的广东文化产业军团,秀出了约占全国1/7文化产业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的广东文化产业答卷。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发扬敢为人先、不安于现状等岭南文化特质,强调居安思危的文化基因,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有今天的巨大成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小萍说。
数字出版产值占全国的20%,动漫业产值占全国三成,游戏业收入占全国七成,网络音乐产值占全国近八成……并未满足于漂亮的成绩单,广东近两年又持续在发展4K超高清电视应用与产业方面发力。
“广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持续发力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加油鼓劲,讲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奋斗故事,动员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表示。
40年来,广东用创新和拼搏对改革文化和时代精神作出了自己的诠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东这艘“巨舰”必将奋力划动“改革”之桨,直挂“开放”之帆,勇立发展潮头,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