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密码】
编者按:“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回望过去一年极不平凡的追梦之旅,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辛付出,点燃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奋发向前的激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中国面貌日新月异,其中凝结着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的智慧和汗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奋斗正当其时。请随我们一同走近几位奔跑在追梦路上的奋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心语。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
扎根西部 科研报国创一流
近年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人才优势不断凸显,西北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日益突出。
然而在兰州大学,却有这样一位海归学者,扎根西部数十年,不仅潜心做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兰州大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三个学科分别进入美国ESI前1%或前1‰作出突出贡献。
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
王锐在西部高原默默坚守,潜心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资料图片
20世纪90年代初,王锐从国外回到母校兰州大学时,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做实验室。实验空间不够用,他就带人找来钢筋、铁管和砖头,在后面的空地上搭出一间简易实验室。正是凭着对科学研究的一腔热忱及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他率领团队一步步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科研业绩。
多年来,身边很多同事朋友纷纷离开兰州,王锐也曾被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名校邀请加盟,思来想去后他还是婉拒了,在兰州大学坚持了下来。他说:“我总觉得,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持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锐在西部高原默默坚守,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西部的情怀以及对母校兰州大学的挚诚,硬是在“冷板凳”上创造出一流科研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项。以通讯作者发表一区论文120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H指数(H-index)为61,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成果被《自然》(Nature)引用并亮点报道。
“这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时代,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王锐这样认为。他率团队专注于多肽药物的研发,围绕制约多肽药物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创新,解决了我国多肽药物原料药(相当于“药物芯片”)生产的若干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
奋进的时代,一往直前;奋斗的人生,无怨无悔。“我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关心。”王锐说,“新时代,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追梦人。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追寻科研梦,融入中国梦,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
初心筑就中国生物制药“独角兽”
2019年1月29日,俞德超再次成为同行瞩目的焦点。他创办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受理该公司在研药物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IBI-305)的新药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第三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的新药上市申请。
作为拥有三个国家1类新药、60多项专利(包括38项美国专利)的发明人,俞德超只用了短短7年多时间,就带领信达生物制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并于2018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并被国际财经年鉴(IFR)评为“年度IPO”。
俞德超(中)带领信达生物制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之一。资料图片
18岁之前,俞德超是浙江省天台县山里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直到1982年考进浙江林学院,才第一次离开大山。此后,凭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执着的奋斗精神,他一路拼搏向上,从南京林业大学植物生理学硕士,到中科院分子遗传学博士,再到美国加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后。1997年,俞德超进入美国一家著名生物制药公司工作,两年后就从普通研发人员做到了公司新药研发副总裁,迈入世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生物医药领域,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呢?这里,汇聚着人类生命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它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更和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俞德超坦言,“必须承认,我国生物药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开发出中国老百姓买得到、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这是俞德超当年回国创业的初心与动力。他希望,中国患者不仅有国产的高质量生物药可用,而且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用得起高质量的创新生物药。“这是我的创业梦,也是我的中国梦。”他说。
2011年,俞德超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生物药。
2015年3月和10月,信达生物制药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两次达成产品开发战略合作,获得首付及潜在里程碑款项超过15亿美元,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这是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卖出了国际价格。
成立7年之后的2018年,是信达生物制药硕果累累的一年:年初,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10月,公司在香港上市;12月,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正式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国际品牌的PD-1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拥有全球知识产权。2019年第一期《柳叶刀·血液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牵头进行的信迪利单抗的临床研究结果——这是中国第一项荣登该杂志封面的科研成果。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目前,信达生物制药已建立起一条包括20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等领域,14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个品种在临床III期研究。
“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必须努力追赶国际水平。”虽然一路捷报频传,但俞德超从未敢懈怠。“从创业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公司发展。唯如此,中国生物药才能拿到国际市场通行证,中国生物制药人才能有国际话语权。”他说,“这也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人类科技发展的健康成果。”
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
精益求精成就90后“大国工匠”
24岁的杨金龙,圆圆的娃娃脸上青春痘还未褪尽,却已是全国人大代表、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特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待遇。
1994年10月,杨金龙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009年秋天,为减轻父母负担,15岁的杨金龙来到杭州技师学院在保山市设的教学点就读职高。
24岁的杨金龙(左二),已是汽车喷漆领域的世界顶级高手。资料图片
2010年3月,杭州技师学院本部到保山招生,专业是汽车钣金与涂装。“这是一个很辛苦的专业,但毕业后月薪可达3000元以上,比全家一年的收入还高。”杨金龙高兴地报了名,由此来到杭州读书。他十分珍惜这次求学机会,在校期间,就获得了浙江省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二等奖等骄人成绩。
“汽车涂装听着简单,其实很复杂,包括对车身打磨抛光、调漆、喷漆和烤漆等很多步骤。”杨金龙说,“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油漆上下的厚度误差不能超过1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左右,直接考验着参赛选手精益求精的程度。”
2015年8月,杨金龙以汽车喷漆项目国内第一的身份参加在巴西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并摘得金牌,助力中国代表团实现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
经过这次大赛,杨金龙迈入汽车喷漆领域的世界顶级高手行列。一时间,很多公司高薪挖他跳槽,杨金龙却不为所动,选择留校任教。他说:“在企业只能为一个公司服务,但是在学校,却能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一个行业服务。”
“要敢于挑战‘不可能’。”杨金龙这样要求学生,“要把工匠精神贯穿到自己的专业中去,不能只把技术当成赚钱的工具。现在的艰苦奋斗,都是在为你们的未来打好扎实基础。”
2018年年初,杨金龙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掀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这一年,他珍惜荣誉、勇挑责任,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努力在新时代有新贡献、新作为;他出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全国选拔赛裁判长助理,指导新一批参赛者进行赛前冲刺。
习近平主席的2019年新年贺词,让杨金龙感慨万千。“新时代,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他说,“只有不懈追求、执着追梦,才能开创幸福的人生、开启美好的未来。”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
巧将荒山变“金山”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曾经是个“山光、水浊、地瘦、人穷”的贫困村,199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600元,被外村人称为“难坑”村。
如今的南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67元,比21年前增长24倍多。
南坑村的华丽转身,始于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的上任。
沈腾香带领南坑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资料图片
1997年,沈腾香一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便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大规模治山治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脱贫致富攻坚战。她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座谈调查,组织开展“发展大讨论”,提出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治荒致富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她认为:“只有生态经济有发展,才能改变百姓的思维,真正把青山当‘宝山’,不再随意砍伐滥用山林。”
生态效益取得初步效果后,沈腾香又从山林权流转入手,引进厦门树王银杏有限公司,在荒山上建立了2309亩的银杏生态园,并在银杏树下套种百合600多亩。每年入夏,银杏树荫下的百合园馥郁清香、姹紫嫣红,引得许多游客流连忘返,为南坑村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的迷人魅力。
“由于土地贫瘠,每种一棵树都要挖一立方米的穴,填六担好土,施六担农家肥、一公斤磷肥、一公斤复合肥。”沈腾香回忆道,“党员干部们带头,以‘蚂蚁啃骨头’的韧性坚持下来,硬是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花果山’。”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南坑村生态农业模式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治理了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沈腾香也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并于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现在的南坑村,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百姓富足,现代农业初具规模,游客纷至沓来。沈腾香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感受特别深刻。“我们南坑村这20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就是将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她说,“梦想属于新时代的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