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担使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担使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2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因为有你在,那片土地每天都有新变化”“感谢你无私的付出,让我坚信这世界依然美好”……7月1日,融媒体产品《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不少在脱贫一线费心出力的平凡英雄都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电子卡片。一张张满载敬意和祝福的电子卡片背后,是一位位扶贫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动人故事。

  他们深入基层,真心为民;他们脚底有泥,心中有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在他们的讲述里感受这份赤诚而火热的初心。

  扶贫长征路 今朝再出发

  作者:严彬航(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龙门村第一书记,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采访整理)

  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远在深山驻村扶贫的我,收到不少来自各界领导和亲友的祝福。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些祝福总少不了几个充满温情的字眼: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这些天来,我们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我的同事和战友——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她于6月16日深夜,在赶回驻村途中遭遇洪水,不幸因公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黄文秀走后,我来到百坭村。在她生前的宿舍,床下放着4双鞋子,两双运动鞋,两双雨鞋,办公桌上有一本《西行漫记》。看到一箱没有送出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时,我又一次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我和黄文秀是百色市委宣传部的同事。2014年我被选派到右江区泮水乡那眉村任第一书记,2018年和黄文秀同一批到乐业县同乐镇龙门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充满艰难险阻、酸甜苦辣,但每每看到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看到他们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我心里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担使命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进入紫黑香糯插播季,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扶贫工作队员同村民一起抢抓农时进行插播,为秋天的丰收打基础。新华社发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在泮水时,我按“山上有养殖(山羊、土猪、土鸡),山下有种植(甘蔗)”模式发展产业,让村子在广西第一批脱贫出列。到龙门村后,我针对龙门村实际,探索出猕猴桃、核桃、刺梨和养猪“3+1”产业。通过一年的努力,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多元,已实现30户131人脱贫。

  龙门村是深度贫困村,之前村里一直没有通路灯,我到后马上着手解决。如今,昔日漆黑的乡村终于亮堂起来。同时,还筹资修缮了龙门村村道,为麻阳朝、应家朝修复道路和建设防护栏,解决了朝家洞、安家洞等19户村民的用电问题。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哪怕再小的事,群众都会记在心上。2018年中秋节前,后援单位为每家贫困户送来一盒月饼,我将月饼送到他们手中时,大家十分感动,贫困户李珠智感慨地说:“长那么大第一次有人送月饼。”

  虽然我是村里唯一的帮扶干部,但脱贫攻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紧紧依靠村“两委”干部,发挥他们的优势,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对党员按照“管理类”“务农类”“外出类”“老弱类”进行精准管理,严管党员,目前村干部、党员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当前,龙门村的贫困发生率仍有14.5%,离实现整村脱贫还有一段路要走。每当面对困难时,我总会想起黄文秀的话:“扶贫路就像一场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黄文秀走了,而作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同一批到乐业扶贫的我,不得不克服悲痛,再次出发。我会继续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全力解决群众的大小难题,争取让他们早日过上好生活。

  当好“一号科技特派员”

  作者:吴敬才(福建农科院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驻南平市延平区溪后村“科技特派员”,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采访整理)

  7月1日,正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溪后村田间地头忙碌的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嘉明转发的“七一祝福卡”——“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精美的音画情真意切、催人奋进,也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作为福建省的第一位“科技特派员”,我与溪后村已经结缘整整20年。溪后村全村共有600多户2000多人,村民收入长期以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1998年11月底,为破解闽北的“三农”问题,当时的南平市领导来到溪后村驻村调研,问计于农。村民们提意见说:“平时干部下乡,就像蜻蜓点水,沉不下来,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番话引起了南平市领导的深层次思考,也因此在闽北大地引发了一场“体制性革命”。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这也成为我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那时我是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1998年12月,我刚从德国进修回国,觉得要尽快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于是主动要求驻点溪后村,帮助农民解决科技问题,我也因此荣幸地成为我国首位农村科技特派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号特派员”。那时候闽北刚刚遭遇了洪灾,农业生产还没恢复元气,溪后村的村民虽然有心想要增产增收,但受制于农业专业知识的匮乏,种植出来的果蔬品质低下,价低卖难。我驻到溪后村后,一肩挑起全村的果树、蔬菜、土肥、林业等各项专业技术指导工作。白天奔赴田间山头,手把手地为村民指导示范该如何进行选土、施肥、修剪、嫁接、防害、打虫;到了晚上,就在村部大会议室里,为求知若渴的村民讲授农业科学的专业技能。经过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二年,村民们种植的雪柑就卖到了每亩7000多元,收入翻了好几番,果农们个个喜笑颜开。

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担使命

吴敬才在南平市延平区大横科技园区指导番茄种植。光明图片

  此后20年,我一直在八闽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深切地感受到基层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和使命。我欣慰地看到,如今,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八闽大地、在祖国广大农村开花结果。仅仅在南平市延平区一地,目前就有340多位科技特派员奋战在农村第一线。今年,我有幸重返溪后村,再次成为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如今的溪后村已成为绿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典范。我相信,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溪后村一定会变得更富裕、更美丽。

  “把学校带好是我援疆的意义”

  作者:陆泉明(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副校长、新疆霍尔果斯市国门初级中学校长,光明日报记者苏雁采访整理)

  “因为有你在,那片土地每天都有新的变化。”7月1日,我收到了来自苏州市的一份祝福,这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我内心充满力量。我叫陆泉明,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的副校长。2017年2月,我随第九批苏州市对口支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工作组,来到霍尔果斯市国门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学校坐落在中哈两国界河霍尔果斯河的东岸,离河滩最近处的学生宿舍楼距边境线仅9米。

  刚到学校,只见一片戈壁上矗立着三四幢尚未封顶的建筑。我发动全校老师一起,在戈壁滩上的校园里栽上了樟子松、小叶白蜡、香花槐等绿植,并抢在2017年古尔邦节过后的9月6日如期开学。

  霍尔果斯国门初级中学由苏港中学的初中部,以及伊车乡、莫乎尔乡、格干牧场三个乡场的初中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霍尔果斯市辖区内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有1300名学生、100多个老师,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半多,许多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母养羊或打零工,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担使命

陆泉明和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交流学习体会。光明图片

  霍尔果斯处于伊犁河谷的中下游,初中教育相对较弱。而今天,国门初级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已成为伊犁州的标杆。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形成了国门特色的德育体系,针对国门边境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奉献、扎根边疆的小白杨精神。

  我尝试把苏州学校的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好的教学理念和举措“移植”到这里。我们通过与伊犁州第23中学等教学质量先进的学校进行结对,让年轻老师跟着教研组边听课边学习。他们感慨,在他们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机会和活动并不多,快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聊天、谈心,告诉他们大山之外,人类世界很精彩,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家庭的状况。国门初级中学有很多孩子都热爱踢足球,我联系了苏州援疆组同事罗迪来给新组建的足球队上课。上过几堂课后,罗老师跟我说,你学校好几个学生很有足球天赋,其中巴亚夏提最优秀,学校有没有办法送他到专业足球学校去?我请人辗转帮忙联系内地专业的足球学校,并且给巴亚夏提和他父亲解决了赶考途中的来回路费,他如愿被河南信阳市足球学校录取,如今在那边愉快地学习。

  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能够从改变一个学生,改变一个老师做起,把一所学校带好,是我三年援疆最大的意义。孩子们通过努力,考取内地高中班,考上大学,改变了自身命运。我跟他们说,学成后一定要归来,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

  做群众信赖的“潘核桃”

  作者:潘学军(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光明日报记者吕慎采访整理)

  最近,我刚参加了贵州省委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十几年来带着群众种核桃的场景。

  我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小时候看到家乡人依靠果树产业脱贫致富,我因此对果树有了特殊的感情。2005年,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贵州考察。漫山遍野的野生果树让我心动,从此决定扎根贵州。

  果树的培育“三分种,七分管”。这里虽然果树资源丰富,但百姓对果树缺乏管理。山区要脱贫,发展果树的潜力巨大,我暗下决心要为山区发展和脱贫攻坚干一番事业。

  2006年,我背上行囊,来到赫章县。从最基础的气候、土壤、种质资源调查开始,全身心地扑在这小小的核桃上。为了选育优良核桃品种,两年时间我走遍了贵州全省88个县。路上饿得头晕眼花,老乡看见了,就把我拉到家里,烤两个洋芋给我吃,他们的淳朴让我非常感动,更激起我帮助他们早日脱贫的强烈愿望。

  科研工作困难重重。记得在息烽县,我带领农户利用省外引进的大树高接技术嫁接了76棵低产大树,最终却只成活了6棵。我这才充分认识到贵州特殊的气候条件,倒春寒和降雨使核桃嫁接的难度远远大于北方和云南,照搬外省的技术不行。经过无数次试验后,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核桃伤流液的量太大,吐水太厉害,嫁接口容易积聚大水包。如何成功放水成为核桃大树嫁接的关键环节。经过6年的科技攻关,我带领团队实现了核桃大树的高成活率嫁接。当地农户非常愿意用我带来的品种和技术,大家还亲切地称我是“潘核桃”。

  十多年来,我不仅自己种核桃,还带着研究生、本科生一起种,培养他们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感情,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我们一起爬山越岭,搞调查、做研究、做示范,有时在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我们培育了“黔核”系列4个核桃新品种,研发了核桃专用肥,获得了核桃嫁接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坚果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如今,赫章县已经成为贵州核桃产业的一张名片。

  很多人问我:“在赫章带着农户种核桃,一干就是十几年,到底图个啥?”其实,我的初心就是让赫章老百姓早日种出好核桃、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这个从来没有改变。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为八千名孩子带来“外面的世界”

  作者:王芳 华一楠(分别系江南大学“红粉笔”团队指导老师,江南大学“红粉笔”团队成员、法学院16级本科生,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为八千名孩子带来“外面的世界”江南大学“红粉笔”团队指导老师 王 芳江南大学“红粉笔”团队成员、法学院16级本科生 华一楠

  在贵州的支教生活中,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努力,一种不能辜负大山里渴求知识的清澈眸子的努力。村里孩子们每一次稚嫩而热情的“老师好”,每一张羞涩红红的笑脸,都点亮了我们。不忘初心、热情如火,“红粉笔”一直在路上。

  我们是江南大学“红粉笔”支教团队,从鱼米之乡到贫困地区,坚定信念守初心,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过了整整十年,累计行程约21358公里。

  扶贫先扶智。在年复一年的支教中,“红粉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班级,每个班两名班主任,小班化、垂直管理。加入了国学课、素质拓展课、实验课……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

  我们大多来自城市,平时体力活做得不多,可看着大山里的孩子们赤脚在水泥地上踢球,便亲手为他们建起了一块足球场。“你知道怎样铲沙又快又多吗?你知道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怎样让沙在最短时间内铺平吗?你知道用什么刷胶水能又快又好地粘草皮吗?这是我们一生难忘的经历。”支教团员们说道。

  贵州、重庆、四川……支教点与蠡湖畔的江南大学平均相隔1600多公里。每年暑期,平均37摄氏度的高温,要换乘两三种交通工具,耗时15个小时。骄阳7月,在前辈们的感召下,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红粉笔”的新团员们又将启程。

  坚持每年选择一个切入点,脚踏实地展开深入调研,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对策,一点一滴都是团员们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深沉思考。

  在贵州毕节,团队成员边支教边调研,先后进驻12个村,总结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脱贫经验。走进产业基地,观察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走进农户新居,切身感受易地扶贫搬迁带给当地居民的福祉;走进乡间田野,体会竹荪大棚带动多村共同脱贫的魅力;走进少数民族蜡染工作室,看那古老手艺与电商结合后的蒸蒸日上……

  10年来,超过200人次参与“红粉笔”支教团,给超过8000个孩子带去“外面的世界”,青年的责任与梦想在“闪光发亮”。我们的扶贫调研成果入围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扶贫支教经历成为同学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红粉笔”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传承,一种守初心担使命的不悔追求。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