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聚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上)·智库答问】
编者按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蓬勃发展的深圳,历来有先行先试的品格与基因。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怎样以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着力点,切实建设好先行示范区?光明智库采集网友提问,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析。
本期嘉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吴晓华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高振怀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陈家喜
亮点速览
·深圳的创新是全面的,“敢为天下先”等深圳“十大观念”,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实践的文化印痕
·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驱动型创新特色鲜明。“6个90%”确保企业成为深圳研发创新的主引擎,推动深圳产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
·除了努力构建全球领先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还可以探索建设亚洲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领航区,尝试打造对标国际的收入增长和品质消费先锋区
1.先天具有试验基因,有条件“先行示范”
光明智库: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在您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这一重任为何落在了深圳肩上?
吴晓华 郭红松绘
吴晓华:深圳经济特区从创建之日起,就肩负着“改革开放试验田”这一历史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党中央赋予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率先探索建立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的姿态形成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实践证明,深圳一直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列,具有试验基因,有条件更有能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继续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高振怀 郭红松绘
高振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要肩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继续探路的光荣使命。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传统经验应对未来挑战难以奏效,需要深圳这样的“尖兵”打开缺口。在我看来,深圳完全有信心当好先行示范区。因为,深圳特别能改革,“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善于在中央领导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勇于作为、勇于承担;深圳特别能创新,善于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圳特别能奉献,善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断完善高效为民的政府运作机制,率先探路、不辱使命。
李凤亮 郭红松绘
李凤亮:把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放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创业史中去看,更能看清它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创想、设计、推动的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一个典范。
陈家喜 郭红松绘
陈家喜:当前,党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范例”,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新的使命,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深圳“先行示范”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不再局限于经济改革、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领域,城市治理、政府改革、社会治理、文化产业以及基层党建等都要走在前列,先行先试,勇当尖兵;另一方面,深圳“先行示范”的内涵更为丰富,既要先行还要示范。当前中央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要求,明确深圳不仅要先行一步、勇当尖兵,还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2.观念变革是所有创新的前提
光明智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建设先行示范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为何如此重要,如何理解“深入实施”的深意所在?
李凤亮:深圳经济的主体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也主要是创新模式。深圳的创新是全面的,既包括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也包括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观念变革是所有创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等“十大观念”。这些观念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实践的文化印痕。
吴晓华: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驱动型创新特色鲜明,90%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这“6个90%”确保企业成为深圳研发创新的主引擎,推动深圳产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
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为深圳以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车”带来重大契机。深圳有意愿更有能力抓住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角色转变,从“引进全球”向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跨越发展,成为国际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争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向着全球顶尖的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不断迈进。
高振怀:深圳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社会创新的政务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创新的产学研环境。下一步还需“强身健体”,多方发力。一要在自由贸易方面有所突破;二要与香港携手合作,推动共建国际创新港、国际人才港、国际物流港、国际金融港,全面提升深港合作水平和区域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三要探索建设“一带一路”跨境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产业对接平台和深圳企业海外创新中心,共建科技合作园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四要强化世界级航运枢纽功能。
3.对标国际一流,补齐创新短板
光明智库:在您看来,深圳应该如何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高振怀:与国际国内一流创新城市比较,深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居安思危、补齐短板。首先,要加快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机构,建设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引入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顶级研究人才,建设全球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其次,要营造全球顶级综合创新生态,打造世界级人才创新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无缝衔接,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态。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中试基地、产业转化基地和交易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国际创客中心。最后,要顺应创新要素全球流动趋势,围绕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科学设备、创新资本等主要创新要素,率先出台更大力度、更大深度的准入开放和自由流动政策,全面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交易成本。
李凤亮:深圳面临着高位过坎、再启新程的问题。为此,一是要找准城市定位,坚持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革新,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抓住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未来积蓄动力。二是要推进治理创新,聚焦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不足、成本高企、环境恶化等难题,探索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高水平治理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魅力。三是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活力。深圳缺少较传统的文化资源,却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融合发展的新路。接下来要进一步扩大文化开放,以移民城市的包容接纳不同文化要素,引进培养高端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
陈家喜:2018年,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圳的发展需要新一轮“弯道超车”,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在深化改革方面,未来深圳在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经济领域持续改革的同时,还要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在城市治理体系、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城市软环境,包括加强高等教育、文化艺术团队及设施建设。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深圳面临土地、空间、资源等短缺的形势,必须在制造业精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必须聚焦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向产业高精尖升级并实现高端跃升。
吴晓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除了要努力构建全球领先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深圳还可以探索建设亚洲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领航区,尝试打造对标国际的收入增长和品质消费先锋区。
4.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必然趋势
光明智库: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今天同样进入了改革深水区。为了切实高质量发展,深圳还需要做出哪些探索和努力?
李凤亮: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城市竞争加剧,不少城市正对标深圳,加快创新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等有所抬头。同时,深圳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也存在调结构、去产能、稳增长、保民生的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用改革的眼光看待改革中的问题。深圳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创新布局,不断强化创新要素配置,激发发展新动能。当前,深圳要集全市之力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优质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样板。
陈家喜:在耀眼的经济指标和傲人的科技创新背后,深圳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一方面,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基础原创研究成果的支撑,需要高水平大学群和顶尖科技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超常速度的发展,深圳每年吸引着大量高素质人才落户,由此带来教育、医疗、养老、居住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的短缺。
为弥补上述短板,深圳需要更关注均衡发展,集中资源培育高水平大学及重点科研机构,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端集聚区;聚焦深圳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重大基础研究的前瞻布局,不断强化科研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支撑作用;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不断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吴晓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曾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进行过专题研究,我们建议从5个方面着手,探索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具独特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美好的健康幸福城市;建设治理现代化城市;建设高度制度文明的城市。
高振怀:深圳需要积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结构先进、质量领先的现代产业体系;减轻税费负担,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着力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
5.在深化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城市品牌营造等方面做好示范
光明智库:先行示范,意味着要创造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如何把深圳特区的特性与全国发展的共性统一起来,更好地肩负起先行示范、引导发展的使命?
陈家喜:深圳创新驱动的成功经验有着特性的成分,比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地缘优势,充分发育的市场制度,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有限而又有为的政府引导,优越的营商环境等。这些禀赋和要素很难在其他城市简单复制,但并不能就此忽略特性与共性的衔接问题。深圳要兼顾特性与共性,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就是要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要把自身发展经验向对口帮扶的地区传播,不仅要继续加强资金和项目的投入支持,还要把创新驱动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向这些地方推广,引导当地实现快速发展。
李凤亮: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做示范。要刀口向内,在改革深水区的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商事登记、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市场活力上下功夫,在共建共享上出实招,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在可持续发展上做示范。要针对特大型城市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对症施策,精致管理,将推进高质量发展与提供高水平服务、城市进步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城市品牌营造上做示范,进一步弘扬并创造“深圳观念”,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构筑城市文化地标。
吴晓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立深圳协作共建示范区,实施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以新的方式拓展深圳的发展空间,建立深圳先富带后富的载体和制度,促使深圳真正成为全国现代化经验输出的龙头。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圣禾、张胜、王斯敏、姚同伟、蒋新军、刘嘉丽
相关文章:①这次,我们聊聊深圳 ②网友期待深圳继续“大胆闯、全力创”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