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北京西城:擦亮原创剧大思政课品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北京西城:擦亮原创剧大思政课品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3 05: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辰

  他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人。他的名字,叫邵飘萍。近日,全国首部以邵飘萍为原型的原创话剧《京报》新编后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上演,也拉开了“艺术点亮信仰之光”西城区原创剧大思政课的帷幕。

  红色故事重现、“专群结合”演出模式、观众沉浸式互动……演出深深打动了现场500多位观众。“我很喜欢戏剧这种教育形式,生动、有感染力,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一位中学生讲起了观后感。

  2024年6月18日,作为“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唯一一个由非专业演员演出的剧目,原创话剧《京报》在国家话剧院首演成功。今年,主创团队在原有版本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沉浸式思政大课堂开篇的序章,推出话剧《京报》觉醒版。总导演、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戏剧曲艺部干部杨地说:“我们把文物保护与话剧艺术相结合,对邵飘萍生平及其创办与发展《京报》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展现了‘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的革命志士形象。”

  近年来,西城区深耕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打造近40部优秀原创剧。剧目涵盖“红色历史”“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三大主题,以话剧、戏曲、音乐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原创文化资源库:有讲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立历程的《蒙藏学校》、讲述年轻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鬃人技艺的《北京人家》,还有讲述西城区群众联防联治志愿者故事的《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

  这些原创剧一经亮相,便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今年,西城区在现有原创文化资源库的基础上,独创“原创剧目创作+思政教育实践+多场景融合传播”三位一体模式,打造“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思政课。

  此外,西城区今年重点选取话剧《京报》《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三部思政大戏,在西城区文化馆驻场演出,并赴四川乐山、江苏南通等城市巡演。在西城区“数字文化馆”开设原创剧大思政课专栏,打造24小时在线思政课堂。同时结合演出剧目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活动启动仪式上,西城区文化馆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共同揭牌“思政大课堂教育基地、创作实践基地”。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郑昕介绍,本次活动还联动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与国家话剧院深度合作,以精品舞台艺术诠释思政教育内核。中央戏剧学院和国家话剧院将配合原创剧演出,开展抗战时期戏剧节文化讲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坊红色剧演出等活动,以此丰富大思政课内容、提升专业化水平。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丽莉告诉记者,西城区将擦亮“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思政课品牌,分批对近40部原创剧进行改编和优化,将剧目纳入区委党校主体班学员教学内容。强化文商旅融合,与京报馆、郭守敬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联动,实现凭剧目门票免费参观,逐步形成“观剧+研学+消费”的文商旅融合新场景。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 09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