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特写】
9月24日下午四点半,当天观展的时间不多了,仍在场内的观众纷纷加快了脚步。一位女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与旁人不同,她仍旧停留在每一块展板前仔细阅读,还时不时用相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一次有关国家建设成就的展览我都会去看,一场不落。”她表示,“这次的成就展和以往相比,设计上有了许多不同,比如按照时间线来叙述,这个让我觉得耳目一新。”
和她聊起来,记者才知道,这位女士姓王,是个“展览迷”,不仅“爱看展”,还“会看展”,喜欢挖掘每一场展览的亮点和内涵。
谈起展览的小细节,王女士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这块展板上有个‘1’的标记,就表示这个事件是新中国的‘第一’。”她告诉记者,她发现以前同类展览展出的红旗轿车都是现在的新款,但本次展览展出是中国的第一代红旗轿车,突出的就是这个“第一”。“看到老红旗、老解放,那种中国制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着聊天的深入,王女士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她出生在1959年,恰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特别有意义,“和祖国一同成长”。
“您是1959年生人,那1977年……”还没等记者说完,王女士就接过话茬:“没错,1977年我18岁,正赶上恢复高考,我也是那一年参加的考试。”
展厅中,有一个1977年高考考场的模拟场景,旁边有一个电子屏,可以将观众的照片嵌入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中。“这个准考证我就有!”王女士说。她还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她是应届生,与她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许许多多曾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现在的高考是在6月,我们那年不一样,是12月考的试。当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的理科特别好,100分满分的卷子我考了90多分。”王女士自豪地说。
通过高考,王女士顺利考取了医学院,成为医务工作者,后来又调动至科研管理岗位,负责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支持。“如果没有高考,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前进的脚步息息相关。”
展览即将结束了。王女士意犹未尽,“这一次只看了一半儿,下次接着看。”像这样重大的展览,她都会至少看三遍。“每次回顾历史都会深深感慨,为了建立新中国,无数的英雄牺牲生命;为了建设新中国,无数建设者、科学家奉献心血。这种只要国家需要,就义不容辞的精神会触动到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些人、这段历史应该被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陈慧娟)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