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一是构建青少年整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二是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风景名胜文创产品设计、参观方式的平民化、互动化、柔性化、多样化改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年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卫兵,在日前举办的“培养爱国情 砥砺强国志与祖国共成长”交流活动中这样说。
期间,众多专家齐聚,从多维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随着今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给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精准定位”。如何细化“纲要”要求一直引发业界关注。
“要特别重视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让贫困地区的每个孩子都能带着美好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和城市里的孩子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武韬说。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柱认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把握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大的目标体系下精心设计递进的分阶段具体目标,层层深入,持续不断开展;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匹配性,内容和青少年年龄、心理、认知特点的适应性。要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创新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与实践。要深化社会合作,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机制保障。把社会变成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刘卫兵还提到,要从微观文化中导入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转化为青少年挥之不去的日常文化。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风景名胜都应该开发与爱国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形成耳濡目染的过程。“青少年接受特定社会微观文化的熏陶,自然就接受捆绑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潜移默化,营造适合青少年主动接受的文化品牌,持续推进,避免简单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审美疲劳。”
另外,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科技感”。“2岁开始上网的青少年已经达到2.3%,10岁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期,达到18%。十岁以前上网的青少年占比达6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新时代,网民越来越低龄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符合新时代的特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认为,用好科技可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新时代谈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避免说教和灌输,要通过爱家爱校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日常活动中。(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