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论教】
作者:李志民(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和“过度追求SCI相关指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意见》是新时代科技评价改革的与时俱进,对破“五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研评价的政策制定始终受人才评价和职称评聘政策所左右,把科技评价与人才评价混同,就“科研”评“科研”,评价指标单一,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应用,以评价基础研究的指标来评价所有类型的科研。由于科技评价的功利导向,SCI从一个最初为了科研人员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与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的论文索引工具,在中国逐步变成一定程度上扭曲科学研究目的,绑架科研和学术评定,让科研人员爱恨交加的核心评价指标。如今,有人戏称SCI、ESI等指标就是学术界的GDP,原因就在于这些指标与奖金、拨款等物质利益因素直接挂钩。比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对学校员工发表的SCI论文实行奖励制度,而且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
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必须进行主动或者被动调整类似,这次《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国防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不同类型,提出分类评价的侧重点,以及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作用。鉴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对科学研究成果要进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估,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价值进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而且更应包括其长期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对科研进行分类评价,使科研真正回归于认识世界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本来目的,真正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意见》还特别提出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议是科技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用定量方法难以测度的科研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主要是依靠科学家群体对同一学科领域,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研究成果进行各自独立的价值评议过程。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为了所谓的权威性,盲目请所谓的权威;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的不端行为;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防止不当利益的影响和干扰;规范化的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建立健全评价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将缺乏科学诚信的人剔除等。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还要求学者在参加同行学术评议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严谨客观,公正公平;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侵占他人的成果,尊重同行对自己评价意见的质疑,以科学的态度回答同行提出的学术问题;发扬学术民主,开诚布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杜绝学术腐败。以科学精神评议评价学术问题,不掺杂情感和好恶。
中国科技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而破解“SCI崇拜”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科技评价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化导向。科技评价体系事关改革创新大局,国家兴衰,虽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尊重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律,勇于破旧立新,自我变革,必然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康庄大道。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