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抓好党建促扶贫 检验党建看脱贫
——陕西延安发扬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的实践调查
李国喜(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摘要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延安精神鼓舞党员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探索“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一脱贫攻坚重大现实问题,确立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兜底保障“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走出一条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路子。2019年5月,延安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有力验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实践伟力。
延安市宜川县境内的蟒头山层林尽染。资料图片
关键词:革命老区 延安精神 脱贫攻坚
“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15年以来,延安广大干部群众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中找方向、找方法、找举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1.党组织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历史上极端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延安精神鼓舞党员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走出一条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路子。
大学生村官张黎磊(右二)为劳山乡杨庄科村贫困户捐赠物资。资料图片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延安市委以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进标准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稳步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志丹县利用村两委换届,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全县109个村,新调整支部书记64人、村主任83人,平均年龄44岁,较上一届下降6.5岁。同时,选派在职科级干部100名回村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指导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县委主要领导肩负第一责任,包抓全县13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改。
为扎紧管党治党的铁笼子,志丹县出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管理考核的意见》等文件,在全县推行“民情日记”和“阳光公示”制度。驻村干部、包扶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主要村干部落实“民情日记”制度,按照“一日一记、一月一审、一季一晒、一年一评”要求,据实记录。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四议两公开”制度和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在精准扶贫对象核查、数据清洗、脱贫退出等工作中全面推行“阳光公示”制度,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实效,树立基层干部良好形象。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延安坚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大班子一起抓,鼓励业务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历练,以扶贫工作实绩实效来衡量干部、任用干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为此,延安选派1807名优秀干部深入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198个市级单位、2.69万名市县乡三级干部联户扶贫,组建了1499个驻村工作队,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坚持“五天四夜”常驻在村,全年工作220天以上。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成千上万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大的责任感让他们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典型。
延安市宝塔区临镇的两位果农在展示自家苹果。资料图片
2.黄土地上“长”出绿色新产业
近年来,延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退耕还林“绿色革命”,着力破解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发展难题。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35%提高到81.3%。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延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良好生态效益转化为扶贫成效,持续释放生态建设红利。在累计直接投入退耕还林补助112.8亿元、全市80%以上农民直接受益的基础上,发展以苹果、红枣、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覆盖有劳动力贫困人口的43%;林业政策性补偿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2万户、8.7万人,户均增收5463元;累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4572人,户均增收3743元。这些措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做大做强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造血”功能。延安大力发展林果、棚栽、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发展苹果产业380万亩、设施蔬菜40万亩,实现4.69万户、14.36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就业全覆盖和693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初步形成以苹果产业为龙头、以设施农业和现代养殖业为两翼、地域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2017年以来,延安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力打造“洛川苹果”“延安苹果”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几年时间里,全市建成88条智能选果线,产值近130亿元,迅速实现了与国内国际高端消费市场接轨,备受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和俄罗斯、欧盟、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延安市还推进就业与创业双轮驱动,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关键环节,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建立契约、分红、股权等合作关系,将果农镶嵌在全产业链上,苹果产业覆盖了70%的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市果品营销企业达到514家,合作社1008个,总结推广“企业+果农”“合作社+果农”“企业+合作社+果农”“期货+保险”等模式,推动企农合作方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实现了果农与企业双赢。
3.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延安市充分发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把激发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的“两个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促进帮扶干部“主动帮”、贫困群众“主动干”,干群携手攻克脱贫攻坚难题。
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延安市注重选优配强帮扶力量,全市1784个行政村做到村村都有第一书记,693个贫困村做到村村都有驻村工作队,6万多户贫困户做到户户都有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中,广大干部坚持把扶贫工作扶在“心”上、帮在“事”上、体现在“面貌”上、印证在“过硬”上。广大干部带着真情、真心去扶贫,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张延刚、全国劳动模范柯小海等先进典型。
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村“一约四会”和“爱心超市”作用,推广“教育引导”正家风、“行为规范”立正风、“村规民约”改民风、“文明创建”树新风、“公益救助”促和风、“司法保障”倡清风等“扶志六法”,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做到既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摆脱了精神上的贫困,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黄陵县索洛湾村地处县城以西47公里的大山深处,曾是产业薄弱、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壳”的小村子,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面对发展困境,村党支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发挥地处林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米、黑木耳等特色产品,建起粮食加工厂,成立土特产专业合作社,依托黄陵国家森林公园配套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产业富民样板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基层党建明星村。2019年年底,全村共有4家村办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
宜川县刘家卓村的付凡平,2015年在淘宝注册小店,创办“云果飘香”专卖体验店,并创立“陕西蒙恩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带动15个贫困户脱贫,2019年荣获“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称号。正是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广大贫困户立志脱贫、乐于脱贫,实现了学会脱贫、能够脱贫。
精准脱贫是攻坚战,老区脱贫是试金石。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表示,延安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精准方略,把脱贫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发展扶贫产业,巩固提升脱贫实效,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