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书院四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书院四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5-22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叶辛

  上海浦东,近海边了,有一个小镇,人口不多,不过六七万,名叫书院。

  初次走进去,我以为近年来基层重视文化,特意把这小镇改了个时髦的名字。不料当地老乡说,我们这里从有镇子的那一天起,就叫作书院,方圆十里八里,都晓得的,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人们俗称这一区域的村民为书院人家。

  离海这么近的地方,100多年前住的都是渔民,靠捕鱼捉虾为生。这地方有一道名菜叫海碗。就是一只硕大的蓝色碗里,置满了海里捕上来的鱼、海米、海胆、海参啥的,还有退潮时在滩涂上捡拾的贝壳肉,一起放进锅里蒸熟了吃。是江南地方浓油赤酱的烹饪方式,端上桌来香浓味鲜。当过渔民的老人告诉我,以海碗盛菜,主要是因为在船上吃饭时有风浪,不可能放好几个菜,只能混煮,吃大锅饭、海碗菜。

  我就好奇,乡风民俗如此浓郁的沿海村庄,怎么会取名书院呢?名为书院的小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秋熟

  秋到书院,葵花籽儿熟了,稻米熟了,远近闻名的瓜果也熟了。海边的天蓝得出奇,蓝得让人久久地望着出神,蓝得和远方的海似乎连接到了一起。

  书院的老人、孩子以及辛劳操持家务和田地的妇女,随着地里的庄稼收进屋里,望着海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老人在等待儿子的归来,孩子在期盼父亲回家,当妻子的,更是以焦虑的心情,盼着能看见丈夫的身影。

  风吹来,有声响、有凉意了,田野上收割过的土地袒露出了黝黑的胸膛,告诉人们,随着秋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出海打鱼的船也该归来了。

  秋季的收成,决定着一户农家、一个村庄、远近乡里来年整整一年的生计。出海打鱼的渔民们也一样,有在海上遇见风浪遭遇险情的,甚至有碰上海难的,然而对于江南经验丰富的渔民来说——比如书院人家的渔民,十有八九是鱼虾满舱、满载而归的。

  满舱满舱的鱼虾捕捞来了,除了尽情地享受丰收的喜悦,海吃海喝地品尝海鲜,吃不完的还能晒成鱼干,腌成咸鱼,更多的活鱼活虾自有渔行及时地运送出去,卖到集市上去,送进大上海的水产市场,让城里人也品尝新鲜的鱼虾。

  不出海留在家中务农的妇女,种出的粮食不够吃,海鲜卖得的钱,自然首先用来补足来年一家老少要吃的米啊,面啊。还有多余的钱,就在晒场上修筑一溜五间两厢房的砖瓦房,粉墙黛瓦。用来干啥呢?

  办学、修书院,让年年出海打鱼、在家务农的下一代读上书,读历朝历代提倡读的圣贤书。当然,男孩女孩进书院来,首先是识字,字认得差不多了,就得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读《弟子规》,读《女儿经》……再不要让他们像上一辈那样,啃泥巴、出海、下苦力。

  100多年前的书院人,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先把书院这地方称作书院场,后来又叫书院乡、书院人民公社、书院镇。不管建制名称怎么换,“书院”两个字是祖宗定下来的,没有换过。100多年前由于秋熟结出的果子,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

  夏果

  夏天的书院是很美的,美在盛夏季节仍然像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样,有姹紫嫣红的花儿恣情怒放。

  夏天的书院是很爽的,爽在入夏以后有西瓜吃。全上海、全国最好的西瓜8424,其核心产区就在今天的书院。

  8424西瓜并不大,一个人吃一个没啥问题,男子汉两只手把它捧在手里,绰绰有余。不过,你得小心一些,如果捧到的是一只成熟的西瓜,捧着捧着,一不注意瓜儿就会轻响一声,裂开了。顿时,一股诱人的瓜香会引人忍不住俯首看瓜瓤,哎呀,嫩红嫩红的,新鲜欲滴。瓜入口,那滋味儿不仅仅是清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甜。现在农业技术日益推广,甜的西瓜多了,新疆的西瓜甜,海南的西瓜甜,中原地区好几个省份也培育出了优质的品种,连历史上不产西瓜的贵州,都培育出了又大又甜的西瓜。但8424西瓜,在上海,在江南,是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西瓜。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爽字,这爽包含着脆,包含着畅快,甜是不用说了。

  这和书院得天独厚的砂质土壤分不开,同临海地方冬天寒冽、夏季酷热的气候分不开,更与瓜农们的悉心种植分不开。

  到西瓜成熟的季节,书院人家的路边停满了来拉瓜的车,西瓜一摘下来,就装上车了。如果没有预订,是没有瓜给你的。买不到西瓜的朋友也不必沮丧,书院人家会给客人推荐阳光玫瑰葡萄,晶莹的、闪闪放光的、皮肉透明的葡萄,让人一见就有种惊喜感,不由分说想含一颗。

  总而言之,书院人家的夏日,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读者朋友能想到的瓜果,包括冬瓜、南瓜等蔬菜,其滋味也要比他处的有特色。

  冬宿

  在东北,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有“猫冬”的说法。

  上海人不“猫冬”,而在海边的书院,追求的是冬宿。“宿”在这里的意思是住下来。

  一般来说,上海人的生活俚俗,不喜欢在离家近的地方过夜,人们却愿意来书院体验一番冬宿的滋味。

  如若是三五好友,找一户或两三户庭院农家,品茗,聊天,散步,到小河旁观赏典型的江南水乡农家安闲恬静的生活形态。冬阳明丽的日子,午间在云海边,看水天一色的景致,望海鸥在湿漉漉的海滩上觅食。逛一圈回来,坐在通透的玻璃暖房里喝咖啡,农家主人会请客人尝一尝冬腊月里户户都会搓的汤圆,有甜的、咸的,有海米味的,各取所需。

  人数多一些,则可以去民宿过夜,伙食会愈加讲究一些,以海鲜、蔬菜为主,全是生态食材。虽是民宿,全套设施是镇里统一核准,达到了宾馆的标准。而民宿周边,往往是一家家美丽的庭院。庭院虽然不大,那一小块一小块的地里,既有蔬菜,又有花儿,赏心悦目不说,让人由衷地佩服主人是在用绣花的功夫经营着田地。殷实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在庭院里搭起假山,小小的比人高的假山,用采购的太湖石搭建出来的。小则小,却颇有品位。鱼塘更常见一些,有客来了,主人会扬手往鱼塘里撒下一把鱼饵,鱼儿便会蜂拥而至,拍溅起一片水花。

  更为普遍的是农家乐。基层的联欢活动、学界的研讨、公司的联谊……社会上有什么需求,农家乐里就有啥服务,配套的设施一应俱全。冬天里连带着元旦、春节,有许多辞旧迎新的活动,这时人们都喜欢到书院的农家里来,既领略了江南风情,又感受了文化气息,在冬宿的同时,还规划了第二年要干些什么。虽是冬日,心里却总在想着:春天很快要来了。

  春花

  春天的文章写得很多了。

  花儿的文章同样几乎被写尽了。

  书院的春花几乎没人写过。

  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

  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

  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

  果园更是诱人而入,鲜红的草莓、紫色的桑葚,还有无土种植的酸甜小番茄,生长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里,摘下来即可入口。圆溜溜的白瓜,也煞是惹人喜爱。

  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

  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哦,书院是美丽的。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2日 15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