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林间(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协同,从生态保护到国际合作,海洋都承载着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世界领先水平,为深海资源勘探等提供关键装备支持;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实现万米级巡航探测,填补了我国万米深海科考的空白。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仍存在“卡脖子”短板。比如,高端海洋传感器依赖进口,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制约海洋监测网络建设完善。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鼓励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科技、人才、产业的深度联动将催生强大的发展动能。科技创新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海洋事业,形成“产业聚才”的良好态势;而人才的集聚则会加速科技突破,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如此,便形成了“科技突破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人才集聚加速科技突破”的正向循环。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依托全国涉海重点实验室、各省市级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模式,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海洋领域高效流动。

  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产业更新——创造新产业、改造旧产业。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当前,我国海洋产业正在进行重要的战略提升,在传统的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以外,多个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大健康、人工智能以及蓝色金融等。展望未来,我国应聚焦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大健康、海洋关键设备与软件国产化等,通过产业更新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坚持人海和谐,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通过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如我国已划定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面积增加7200公顷,实现“从减少到增加”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海洋生态系统仍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威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压力犹存。必须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模式,让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自202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文化传播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相关计划和项目共享海洋科学知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深海领域,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5块勘探矿区,占全球已分配矿区面积的1/5。但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权仍需加强,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参与度有待提升。未来应持续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推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扩大海洋科研、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