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引发热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引发热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6-10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光明日报》从年初起,策划推出《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专栏,每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用报告文学的形式,生动记录全国各地决战贫困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截至5月26日,《光明日报》“作品”版陆续推出《曙光》《红土地上的“脱贫书记”》《合作社里的硬汉子》《岭上开遍映山红》《梦圆柯坪》五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或从宏观角度、以多点透视观照中国脱贫攻坚进程,或选取某个截面、以微观角度切入个体命运际遇,细腻、生动地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立此存照,一经推出,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

  “他们是脱贫致富的代表,也是我们的榜样”

  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唐湘岳撰写的《红土地上的“脱贫书记”》追记了湖南省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的感人事迹。刊发当天,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广泛转发推送,当地媒体纷纷转载,次日,地方日报整版全文转发。目前,湖南省株洲市和炎陵县正在组织黄诗燕先进事迹报告会。炎陵县广大干群纷纷表示,要向黄诗燕书记学习,继承他的遗愿,传承红色基因,一鼓作气,咬定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夺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曙光》《合作社里的硬汉子》《岭上开遍映山红》《梦圆柯坪》刊发后,同样在当地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激励效应。除了各大媒体的转载,更多的基层干部、老百姓自发在朋友圈、微信群转发,通过各种方式推荐给身边的人。他们从文字中读到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一件件鼓舞人心的事迹、一系列启发思考的脱贫路子。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挂职干部王震读到这几篇文章后,特意转发给所包村子的村民,有人深受启发,反馈说:“他们是脱贫致富的代表,也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致富能手,都在平凡中散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例如,《曙光》中,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依托扶贫贷款和土地流转政策,从脱贫到致富的元古堆村村民曾玉成;用时间和真情融化质疑与非议的扶贫干部、90后姑娘向丽;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的彝族小伙洛古有格;《合作社里的硬汉子》中,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发挥集体力量,带领群众与贫困“拔河”的“硬汉子”“领头羊”王付仓、张六十四、马德等。这些决战贫困实践中的代表事迹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向他们学习,实现“精神脱贫”,激发内生动力。能够帮助别人、激励别人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莫大的鼓舞。

  “精准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是作家的历史使命”

  “《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栏目为深度扶贫文学提供了一个出口。多年来,我所关注的精神扶贫也有了挖掘深度、施展高度的平台。”甘肃诗人、作家高凯说道。

  2020年初,高凯完成了反映甘肃省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潭县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拔河兮》,《合作社里的硬汉子》即节选自这篇报告文学。高凯力求真实记录临潭县决战贫困的情况。他从2015年开始参与扶贫工作,也曾为了采风跑遍甘肃省。这一次,他又是迫不及待地下乡,连续一个半月,先后采访了300多位临潭县村民、村干部,十几万字的速记写满了整整四大本。他从村民、干部的反馈中总结穷根所在,也从中发现脱贫攻坚的力量与希望。他说,精准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是作家的历史使命,而对扶贫认识的深度则决定着扶贫书写的高度。

  无疑,高凯的写作经历反映了一些报告文学作家对待写作的态度。《曙光》作者纪红建也曾说过,“如果没有去现场,没有采访调研,我便不敢写,写了良心上也过不去。”《曙光》发表后,很多人反馈说:作品真实反映了当前脱贫攻坚的情况,无论是凝练的标题还是真实生动的故事,都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报告文学是使命文学。正是因为作家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他们的文字中才饱含着真实的力量,才更容易打动人、激励人,“有细节,有故事,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是读者最大的感受。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研室副主任郭兆晖读了本栏目文章后说:“文字间感人的场景很多,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很多处对笑脸的描写。潘中洋的笑,曾玉成的笑,这一张张笑脸体现了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这一前所未有的成就,体现了今年实现全面脱贫决定性胜利的扎实基础,体现了脱贫群众迈向新生活的美好未来。”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张撇村第一书记李方读完几篇文章后很感慨,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细读深思这些文章,感同身受。他既为作家们通过深入采访所撰写的精彩华章而拍案叫绝,又为文章中所描写和反映的伟大实践、震撼人心的变化而备受鼓舞。“作为一种成功经验的借鉴,对我的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李方说。

  以“艺术的文告”彰显时代担当

  4月24日刊发的安徽作家潘小平作品《岭上开遍映山红》,聚焦安徽省金寨县健康扶贫领域的尝试与创新,关注因病致贫的个体。这篇作品不仅戳中了万千读者和众多有过相似经历的人的心,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比如,安徽省作协主席许春樵说道:“《岭上开遍映山红》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现实的前沿,以事实说话、用情感统领、以细节推进,生动呈现、深刻解读了健康扶贫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这是一篇以文字记录时代、用文学见证历史的示范性作品。”

  《梦圆柯坪》通过“水库梦”“甜水梦”“富裕梦”三个梦,凝练地呈现了新疆柯坪的脱贫壮举。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徐常根读后既为作者毛玉山的精妙构思感到惊喜,又被文中呈现的柯坪奇迹所震撼,他说:“对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县,国家全力扶持,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力量,看到了党的决心和意志,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高度关注《决战贫困·中国扶贫十二章》系列文章的刊发,他指出:“近期《光明日报》所发多篇扶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显示出‘时代文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栏目以‘艺术的文告’聚焦中国的脱贫攻坚壮举,彰显了时代担当。”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0日 04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