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绿色发展装点巴山蜀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绿色发展装点巴山蜀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7-22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李晓东 朱晓帆

  行走在四川大地,徜徉于巴山蜀水间,山明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之美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小康的定义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还在于生活环境的不断美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四川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生态振兴乡村、打造城市发展“绿色引擎”,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幸福感日益充实。

小流域整治还原碧水蓝天

  6月13日一早,华蓥市天池镇华光社区的73岁老人罗仕银走出屋外,沿着家附近的天池湖散步。每天在湖边走一走,是他基本固定的生活节奏。天池湖波光潋滟,湖岸草木葱茏,吸引不少人前来游玩避暑。

  老人热情地跟记者介绍:“现在环境好了,与过去大不一样。”一直在湖边生活的68岁老人邹可福同样感同身受:“过去湖水又脏又臭,现在水质特别好,还是我们的饮用水源地。”

  天池湖坐落在川东群山中,是天然间歇性岩溶湖泊,四面环山,有三条小河注入天池湖,水面面积超过3900亩,在当地素有“小西湖”之称。但过去受不合理的采矿活动、落后的生态保护意识影响,天池湖环境问题突出。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土地石漠化、污水直排入湖等,导致湖水水质急剧恶化。罗仕银回忆:“那时离湖几百米远,就能闻到湖水的臭味。”

  恢复天池湖的秀美模样成为沿湖居民的共识。2012年,天池湖列入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其进行环境整治。

  天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鹏飞介绍,当地政府通过截断污染源、建设污水管网、实施湿地保护修复等多方面工作,逐步恢复了天池湖的风貌。

  首先,当地政府关闭了环湖企业,其中有两家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同时,清理了环湖的23个堆码场,关闭了环湖的农家乐和40个养猪场、近200户个体养殖。

  2014年,天池镇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500吨,修建23公里长的环湖污水主管网,确保一滴污水也不能排入天池湖。天池镇还采取村社收集、企业转运、集中处理等办法,对环湖的农村垃圾进行整治。

  黄鹏飞算了一笔账,天池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超过4亿元。通过工程实施,天池湖湿地再现旖旎风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湖水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保障了华蓥市13万城区群众及周边乡镇的饮用水安全。

生态旅游助力乡村蝶变

  来到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万寿湖水波光粼粼,一座拱桥连起两岸的黄泥青瓦,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院内鲜花绿草错落有致,一步一景,颇有特色。

  但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土坯房+泥土路+传统农业”是人们对这个村的传统印象。“以前出个门,不是穿雨鞋就是打赤脚。”回忆起以前的万寿村,民宿“张家院子”餐饮负责人、村民邓敏章感慨万分。

  万寿村的改变,始于发展思路的转换。恩阳区成立后,提出打造“全国脱贫攻坚新示范”的目标,万寿村有着良好的区位和自然资源,这里紧邻成巴高速观音庵出口,距巴中恩阳机场13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入巴第一村”、川东北旅游环线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同时,这里有风光秀丽的万寿山、万寿湖,舒适幽静的宜居环境,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为了打好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万寿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通村环线公路10公里,整治万寿水库,养殖生态鱼30万尾,栽植果树5000余株。完善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点,乡村面貌有了质的提升。

  万寿村还引进巴中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以“康养文化”和“巴山民宿”为着力点,打造集民宿、生态水产、畜禽养殖、特优水果及养生、水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万寿养生谷景区,一座座“巴山民宿”在万寿村次第出现。2018年2月,万寿村万寿养生谷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家院子”是万寿村最有名气的特色民宿。它由一幢清代老宅改建而成,遵循自然肌理,对古树、古井进行了修缮保护,并植入了古色古香的文化景观,人文与自然相融,有独特的美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2018年4月,“张家院子”荣获巴中首家认证的“巴山民宿”称号。“现在环境美了,路也好走了,来咱们这儿旅游的人也多了。我们这里周末入住率能达到90%以上。”邓敏章说。

  目前,依靠乡村生态旅游,万寿村村民年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乡村振兴有了奔头。

城市森林打造发展“绿色引擎”

  站在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丹景台观景平台上眺望,龙泉山林海苍翠,三岔湖碧波荡漾,远处,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等成都东部新区的新地标尽收眼底。

  龙泉山位于成都市东郊,衔接成都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两大城市核心区域,是成都重要的生态屏障。3年前,龙泉山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重要部分开始环境改造升级,今年1月,占地955亩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丹景台景区正式对市民开放。

  丹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建江介绍,改造前,山头上杂树灌木丛生、路窄弯急,没有特色也缺少耕作价值,经过规划建设,现在美景绿道、花开次第、绿草如茵,丹景台从土山坡变成了成都的热门景区,被誉为“城市之眼”,日均游客量达7000余人。

  龙泉山森林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不仅是多了一个旅游景点,更成为城市绿肺,成为城市发展“绿色引擎”。“我们通过新增乡土适生树种和引进国际领先的‘低成本生态景观’设计手法,对景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森林覆盖率由35%提升至85.7%,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林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综合管理部部长邓云木说:“丹景台只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部分,而我们接下来要打造127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0.5%以上,让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为全市提升8.4亿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

  依靠着龙泉山森林公园这一优质生态旅游资源,附近区域的老百姓也从传统果木种植、劳务输出转向做起了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周边文化旅游项目也争先入驻。丹景街道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水韵天府·脉动丹景”特质的国际文旅强镇,逐步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化、产业化、国际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现在资源都向我们这里汇集,日子越过越好,道路四通八达,城镇日新月异,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都是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效应。”周建江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2日 01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