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沈奕君
脱贫攻坚,不仅考验了平利,更成就了平利。
被誉为“女娲故里”的平利县,境内有美丽的“女娲山”和神奇的“天书峡”,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富集。然而,千百年来平利县却并没有因这些“库存”的“宝贝”名闻天下,相反,却因幽居深山而显得格外寂寥平凡。
谁也没有想到,仿佛一夜之间,默默无闻的平利县,却因脱贫攻坚而一战成名。平利县连续六次荣膺陕西省脱贫攻坚考核第一名,其创造的“社区工厂”就业脱贫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树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对其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工作亮点进行考察。
平利火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副其实、争相点赞的网红县。
产业扶贫:
破难题 抓特色 可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处贫困地区的平利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落细落小落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根基和核心。”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
平利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手实施“五个十万”产业扶贫计划——10万亩精品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茶园20万亩,标准化绞股蓝基地5万亩……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1.2万户贫困户实现了长中短期产业全覆盖。
与此同时,平利全面推行“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责任落实、利益联结、考核评比、政策激励“四位一体”的带贫机制,222家市场主体与1.14万户贫困户签订3至5年帮扶协议,通过资源流转、劳务用工、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早在2016年年初,贫困户陈封学就跟着谢厚道种植绞股蓝。当年,他种了4亩绞股蓝,同时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了3亩魔芋,饲养了10多头猪,年收入达到3万元。陈封学说:“带领我致富的人,也曾是贫困户,厚道就是我的榜样。”
原来,谢厚道2014年之前也是贫困户,后来因为种植绞股蓝而脱贫,并一跃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如今,他已带动37户贫困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平利县是秦巴山区的农业大县,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巴山药乡”“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给平利发展绿色产业带来绝佳优势。
平利县因地制宜,树立生态扶贫“绿富”双赢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精准选择了一批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能人大户,打造产业品牌,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等模式,带动一批具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了自主发展,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考察时嘱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总书记的嘱咐迅速在平利大地变为行动。平利县万福山扶贫产业园依托安康北医大平利天然药业有限公司、平利县惠众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福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等3家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展开合作,投资220余万元的中药材及种源基地、高效密植茶叶基地、柿子园基地呼之欲出。
“特色产业有钱途,更有前途。要拔去‘穷根’、栽上‘富根’,就必须做好‘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
近年来,平利县一以贯之地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优先发展茶饮等特色生态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茶饮产业园25万亩,发展中药材、富硒粮油等产业园20余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53个,培育家庭农场106家。
而今,绿色和特色产业不仅有效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更成为全县稳定脱贫的“压舱石”。
就业扶贫:
兴产业 建社区 办工厂
易地扶贫搬迁是平利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路径。然而,搬迁后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则是摆在平利县广大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悉,仅“十三五”期间,平利县就有13481户共37974名群众需要易地扶贫搬迁。随着大量人员的搬进,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有的劳动力缺乏技术,有的贫困户缺少就业渠道、没有稳定收入……平利县副县长陈俊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和谋划,平利县创新工作机制,将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办“社区工厂”,让贫困群众享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地就近就业政策。“通过‘围绕就业抓招商,围绕招商抓创业’,平利县迅速在全县各个社区形成‘招商、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而今,行走在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锦屏社区,只见灰白相间的楼房错落有致,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老人们在小区里悠闲散步,孩子们在楼下追逐嬉闹,工人们在社区工厂辛勤劳作……一个历经9年移民搬迁而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幸福的样子,令人感慨不已。
“没有党的扶贫好政策,就不会有我家的新房子,不会有这份工作。”张运弟说。她是老县镇万福山村4组村民,全家6口人2015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2017年2月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锦屏社区,并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2018年12月,张运弟来到社区工厂从事缝纫工作,每月可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作为锦屏社区三秦电子加工厂负责人,孙自立是平利县较早一批参与新社区工厂的返乡创业者。自从总书记这次来到他的企业后,他的干劲就更足了:“今年,我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再在周边乡镇和成熟社区新建4家分厂,实现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领更多贫困乡亲增收致富。”
产业兴,百姓富。从全国第一家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社区工厂”落户平利,发展到现在的83家,新社区工厂已为全县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搬迁贫困户基本都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目标。
“平利‘社区小工厂’变成‘就业扶贫大舞台’,通过‘社区工厂’这个‘平台’,有效激活了各个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贫困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多赢共赢。这一经验和做法可圈可点,具有‘聚变效应’,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和推广。”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
能人经济:
抓头雁 聚合力 激活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平利大力调动全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为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平利县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贫困乡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推进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服务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在引导、吸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中,平利县将召唤能人回乡创业,作为重点举措,探索出吸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现实路径。
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外出创业村民胡仁怀,被吸引回乡后,流转山地3000余亩,新修盘山路、开垦撂荒地、栽种核桃苗,每天用工达50余人。
村干部说,村里像胡仁怀这样外出务工返乡发展产业的还有14家,这让过去一文不值的土地一下子变成了聚宝盆。
双杨村的变化,更坚定了平利县动员返乡人员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做法,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扶持资金向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倾斜,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给贫困户带来更多就业和收入。
据统计,近年来平利县通过免费创业培训、发放创业补贴、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创业带就业,共吸引和支持2100余人返乡创业,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5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余个,带动6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机制创新:
砺初心 彰精神 强保障
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上,平利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磨砺队伍相统一,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我来平利工作多年,真切见证了这里的贫困,尤其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平利6万多贫困群众成了我心头最大的牵挂!如何让平利在这场战役中不拖腿掉队,如何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我必须从贫困村入手,解剖麻雀,对症下药。”这是县委书记郑小东在自己的扶贫日记里写下的话。
脱贫攻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政治任务,没有超常的手段和措施,没有创新的机制破难题、做保障,就很难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面对千头万绪的脱贫攻坚工作,平利县突出政治站位,坚持顶层设计,从思想认识上、组织机制上、财力物力上、目标考核上、用人导向上统揽,使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纲举目张,有效推进。
在组织机制上,平利县委主要领导将脱贫攻坚作为核心工作、头等大事,倾注了主要精力,彰显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同时,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县级主要领导都以上率下,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此外,平利县还着力夯实“三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包”的工作格局,真正在组织机构和干部力量上做到了统揽。
在用人导向上,平利县先后制定了《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用干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机制办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县里选派最优秀的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以脱贫攻坚论英雄,形成主战场上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2018年以来,全县通过提拔使用、交流重用、职级晋升等方式关爱激励干部共241人次,其中涉及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41人次,占比58.5%。鲜明的用人导向,使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脱贫攻坚态势。
脱贫攻坚是一盘大棋,更是一盘难棋。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平利县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工作创新,勇于破解难题。
——通过创办社区工厂,破解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不返贫”的难题。
——通过推行脱贫攻坚“总队长”制,即县委书记带头到深度贫困村担任总队长,其他县级领导、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人一村担任总队长,对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全县137个村,一村一个总队长,凝聚起驻村帮扶的强大力量,破解了攻坚责任落细落实难的问题。
——通过创办第一书记扶贫超市,破解了贫困户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通过创建“精准扶贫党建020”,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通过创新推行“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破解了重点不聚焦、落实不彻底的“牛鼻子”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时评价,在他们历次民主监督调研中,平利县是问题最少、成效最好的县。
好机制激发战斗力。平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贤存,担任深度贫困村蒋家坪总队长后,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民宿、发展产业,如今建成千亩茶园,2016年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累计脱贫197户532人,目前,县人大负责6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班子成员一人一村,担任脱贫攻坚总队长。平利县政协班子负责5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县政协主席魏传利担任兴隆镇九龙池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当初到村,一度连村支书都选不出,通过抓班子,聚合力,抓产业,促增收,相继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家,种植中药材2100余亩,发展袋料香菇5万袋、椴木木耳100架,低改茶园百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总队长亲力亲为,更激发干部真帮实扶。59岁的西安交通大学派驻南溪河村第一书记马晓萌,家在省城却仍然坚守在平利脱贫攻坚一线;柳林坝村第一书记胡珂立下“村子不脱贫,我以任何方式离开都是逃兵”的誓言;54岁的第一书记钱昌维辗转两镇两村抓脱贫;三阳镇蒿子坝村工作队队长郑金林、小富沟村第一书记郑玉玺“父子齐上阵”;正阳镇财政所副科级干部张凤宝,临危受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被群众称为“拼命三宝”……脱贫的故事,在平利还有很多。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五年来,平利县自始至终把硬作风作为打赢这场战役的制胜法宝,形成了苦抓真抓、苦帮真帮、苦干真干的“钢铁”精神,淬炼出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创优的“钢铁”队伍。五年来,平利党员干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累计减贫20466户58391人。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