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北黄石:矿坑里长出森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北黄石:矿坑里长出森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24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张锐 夏静

  70岁的巫东明是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的一名退休职工。采矿生涯的漫天尘土和黑色天空,巫东明至今记忆犹新。如今,黑色变成绿色,家园美,日子更美,经常聚在一起的老朋友都说心情也跟着更开朗了。

  “以前环境不好,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经常发牢骚,现在到处都是树,环境好、日子好、心情好。”他告诉记者,语气里透着一股自豪。

  在石头上种树

  一块巨大的褐色铁矿石,石上硕大的4个字——“大冶铁矿”。目光越过矿石,是一个深444米的矿坑,坑顶横截面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围绕着深坑,是一片茂密的刺槐林。

  黄石以矿闻名,连绵起伏的铁矿山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了开采活动,清末建成大型的露天采矿基地大冶铁矿,是我国最早的近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成为华中地区的“钢铁粮仓”。半个世纪的露天开采,高山被挖成了深坑。

  “我们把开采出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送进钢铁厂的高炉,又把采矿产生的岩石运到周围洼地。”巫东明说。

  铁矿被送走了,留下的是废石,形成数百万平方米的巨大“伤疤”。后来,露天采矿变成井下开采。至于“生态伤疤”废石场,矿山人想到种树。但是石头上没有土,怎么种树?

  他们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一种适合在硬岩条件下生存的刺槐。这种刺槐根系横向生长,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低。“我们一袋一袋地把土背到废石场,小心翼翼地将刺槐树根包裹在土里,然后种在岩石上。”巫东明说。

  经过多年、无数人的接力,废弃的岩石堆上终于长出了茂盛的槐树,每到春天就会开出漂亮的槐花。据了解,矿山人累计在硬岩废矿山上栽活120多万株刺槐,形成面积达366万平方米刺槐的生态复垦林,创造出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白衣服不再变成黑衣服

  当坚硬的石头被柔软的绿色覆盖,当衣服上不再落满尘埃,矿山人看到了更多希望。

  黄石,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曾让当地人深感自豪。资料显示,60多年来,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近2亿吨铁矿、6000万吨原煤、近6亿吨非金属矿。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赤字”是,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100多座烟囱、年粉尘量高达6000多吨……

  他们调侃自己的家园为“光灰的城市”:“从水泥厂路过,是灰色的灰。从电厂路过,是黑色的灰”,“天晴扬灰,一下雨,路上就是水和泥”……

  “穿白衣服出门一天,回家后都变成了黑衣服。”巫东明苦笑。

  到处是灰,连心里也有“灰”。石头上成功种树,让他们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既然能在石头上种树,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千疮百孔的深坑变成森林化矿山?

  于是,一场更大的绿色行动开始了。回填植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大冶铁矿走上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如今,这座绿色矿山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每年的“槐花旅游节”吸引不少游客。

  这里不仅是绿色矿山,还成了文化矿山。矿山人利用废弃的矿坑、生产冶炼车间等工业遗址,建矿山博物馆、矿业博览园,开发“天坑飞索”“井下探幽”等游玩项目,搞起了工业旅游。游客在此可以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近距离感受采矿工人如何作业,体验矿工的生产生活。

  “一边是生产,一边是旅游,不同的车子进进出出,像一首交响曲,这就是工业旅游的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如此形容这座焕发新生的矿山。

  在此期间,整座城市也在变绿、变美。黄石2013年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烟囱倒下,非法矿山关停,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落后产能或淘汰或升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从黑色向绿色、高碳向低碳转变。

  如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周边兴起了许多生态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好生态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前大家都想离开,现在都愿意留在这里养老。”巫东明笑了。

  他们对这座矿山、对这座城市又多了几分自豪。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4日 02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