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种田到“种高科技公司”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种田到“种高科技公司”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0-19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特区故事】

  讲述人: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育彪

  这是一场跨越40年的接力。早年间,我的父辈带着乡亲们“洗脚上田”,让南岭村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而今,我与新一代奋斗者握紧改革接力棒,为二次转型积蓄动能。

  改革开放前,我们村很穷,食不果腹是常态。伴随改革开放的号角,南岭村紧抓机遇,一边忙着种地保障基本生活,一边带动剩余劳动力搞副业。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父辈们瞅准了闲置的土地,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内联企业。但,有两个问题羁绊着探索的脚步:一是如何吸引并留住香港商人,二是怎样与内地企业加强联系。那时,父辈们常常在港商居住的宾馆“盯点”,邀请他们到村里考察、投资办厂。为了留住客人,全村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打扫卫生,焕然一新的村子赢得了港商信赖,最终同意留下办厂。南岭村第一家生产塑胶花的外资公司成立,村民们挖到了第一桶金。紧接着,电子、玩具、钟表外资企业相继落户。1986年,村里建成第一个工业区,物业收租大为可观,部分农民进厂务工,由“种田”向“种房子”转变。在此期间,南岭村姓“资”还是姓“社”等飞短流长始终困扰着改革者们。不过,1984年、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广东,让探路者的步履更加笃定。父辈们也因此吃下了“定心丸”,在南岭村先后建成了4个工业区,经济蒸蒸日上。

  1994年,我大学毕业后回乡工作,2001年起担任南岭村党总支书记。我希望通过培育高科技企业,将“物业”产出变为“产业”生产,从而实现转型。为此,我特意去北京中关村学习经验,走访深圳诸多科创园区,建设启迪科技园和1983创新创意园。2017年,我们设立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聚焦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父辈们苦干实干的精神激励着我。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我们更加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延续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严圣禾、李晓、陈之殷、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9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