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0-19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用这句话来描述深圳过去的40年,在今天显得格外贴切。

  一路走来,深圳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从勇敢突围计划经济体制,到用行动回应“特区失败论”“特区不特论”,再到有力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深圳始终直面质疑、正视危机、主动应变,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

  踏上新征程,深圳的使命由“先行先试”昂首迈向“先行示范”,继续探索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时间不停歇,形势不等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呼声再一次需要回应,历史的契机再一次等待把握——不惑之年的深圳,又将如何作答?

  改革开放踏上更高起点,深圳往哪“闯”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严圣禾 党文婷

  2020年9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首次进入世界排名300强,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8名。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摄影作品《梦幻都市》展示美丽深圳。宋谷淳摄

  “是改革创新焕发了学术活力。”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说。南方科大取得的飞速进步,是深圳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今天,站在全新的历史关头,深圳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人们发现,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仍然不亚于当年。微观而言,有底子薄的历史欠账;宏观而言,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为开放前沿的深圳首当其冲,高度承压。

  用“闯”劲推进综合改革试点

  历史再次选择了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获批综合改革试点,正是中央赋予深圳的一把“利刃”,将让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路上披荆斩棘。它同时意味着,改革将从浅层次向深层次,从经验式走向科学式,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也成为探索改革发展的全新起点。

  10月9日,深圳市委常委会用全天时间,紧锣密鼓推进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全方位部署。人们对新一轮改革的热情、期盼,犹如经济特区刚成立之时。人们盼望,那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答案,仍能被深圳找到。

  用“闯”劲推进整体部署下的自主制度创新

  “相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改革,今天的综合改革试点以自上而下的目标性和同样自上而下的措施保障性,为深圳率先制度创新与先行示范提供了展示自身敢闯品格的充分空间。”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说。

  她分析指出,相对于40年前的授权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既是中央整体发展部署下的目标性授权,又是明确具体改革目标的任务性授权,更是一个拥有“尚方宝剑”支持下自主制度创新率先改革的授权。

  从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8个部分、27项目标任务要求和6大改革领域来看,都是按照“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形式制定。这给予了深圳率先改革的“特权”,也使每项改革任务可以用最小制度障碍的方式顺利推进。

  昔日的“先行者”已经再度先行。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等新一轮开放下的弄潮儿,也正乘风破浪、阔步向前。

  用“闯”劲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

  开放,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命脉问题。日前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接下来深圳要突出扩大内需、内外联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打造重大开放平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畅通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深圳样本”。

  这个样本,意味着深圳从改革开放的前沿,进一步迈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作为外向型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的战略节点,我们依旧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市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杨友国如此理解深圳在“双循环”中的方位。

  毫无疑问,深圳的“闯”劲,还将继续用在开放上。“这种开放,是从贸易型开放逐步走向制度型开放的转变,其中便包含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深度对接。”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经济发展处处长欧阳仁堂指出开放格局的深刻变化。

  这座城市的奋斗者,最能深切感知。“我在英国的朋友经常问我深圳怎么样,我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不会让奋斗者失望的地方。”牛昕宇是鲲云科技CEO、创始人,经过考察,他将公司设立在位于福田区的深港合作区。

  鲲云通过技术创新,在相关领域打造性价比数倍领先于海外巨头的芯片。

  诚然,危机与挑战无可避免。但只要认准方向、找准方法,面向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弘扬新时代深圳精神——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继续勇往直前的底气,便尽在其中。

  发展和治理压力增大,深圳“创”什么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彭景晖

  40年来,深圳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站在历史新起点的深圳经济特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经济发展方面,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过去所走的从跟随模仿到超越的创新之路将难以为继,在核心技术领域被国外卡脖子的压力更大;在城市治理方面,深圳的发展空间不足等挑战日益突出,城市治理承受的压力更大。面对多重压力,深圳要想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必须凭借过去40年一以贯之“创”的劲头。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光明图片

  创出更高质量经济发展之路

  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

  深圳市委政研室主任满新程指出,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要想继续实现新的增长,深圳必须创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经济发展活力。”

  据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腾讯深圳光明数据中心,作为华南地区首座绿色等级达5A的数据中心,正是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落户深圳的。此外,今年7月,深圳市龙华区宣布携手腾讯共建产业区块链联盟,未来双方将共建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应用场景,共创区块链国家创新研究中心以及区块链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园区。

  创出自主可控科技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这就要求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源源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博士认为,过去深圳的创新主要是靠企业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产业迭代、技术的升级,产品的创新。当前因美国及其盟友的围追堵截,深圳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企业力量,而是要在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利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的机遇,发挥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等机制创新,强化新型举国体制,努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共同突围。

  在深圳西北部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座集聚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可以预见,在补上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短板之后,未来深圳所走的科技创新之路必将更加自主可控。

  创出更现代化城市治理之路

  1980年深圳人口仅33万,2019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两千万。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深圳的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为强化科技支撑,突出抓智能化建设。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市统一地址库,对建筑物房屋进行全口径的编码,为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圳各区也都在积极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例如宝安区通过打造全区“实体化”和“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智慧管控平台,开发建设全区统一的智慧管控系统,不仅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而且横向联通了区直31个部门,形成了社会治理条块结合的有效路径。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圳怎么“干”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刘梦

  “我们一家人,来深圳是来对了。”

  家住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上塘社区的居民杨守荣,5年前和老伴从新疆来到深圳,原来只是想照顾小孙女一段时间,结果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成为一名“新深圳人。”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拱门。光明图片

  “深圳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很快就有了家的感觉。”杨守荣说,这几年,他清晰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好了——

  “小孙女今年5岁了,本来在为明年的小学学位发愁,但连续几年新增了大量学位,看到邻居街坊的孩子都能按时入学,我们也就放心了。”

  “每年都有针对我们老年人的免费体检,只要是常住居民,有没有户口都能享受;社区医院开到了家门口,平时看病拿药都很方便。”

  这些细节让杨守荣夫妇决定长居深圳,离得近了,正在创业的儿子儿媳也少了牵挂,安心把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

  杨守荣的幸福生活,正是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真实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生态环境,不仅是深圳这座年轻人聚集的超大型移民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奋斗者、创业者们放手拼搏的坚实后盾和保障,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当前阶段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说。深圳,正在以扎扎实实的民生清单,让人民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大实惠,为全国贡献“深圳方案”。

  ——幼儿能否顺利入园、孩子能否接受优质教育,是群众关心的大问题。通过“民办转公办”的创新途径,让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两年间跃升至89%;通过引入高科技预制学校等创新建设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高中园”、为新建学校配备高水平教师队伍,缓解中小学的学位、资源压力,2019年深圳新招教师3900多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就达81%。未来五年,政府还将以空前的力度来保障教育供给,新增学位74万个。

  ——面对医疗资源紧张、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从2015年开始,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通过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招聘全科医生、给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让“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今年1月,广东省首例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病例就是由深圳的基层社康中心发现,由此拉响了广东战“疫”的第一声警报。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为此,深圳推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等3个政府规章,至2035年将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努力让更多人尽快实现安居梦,构筑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综合竞争优势。

  ——作为“移民城市”,也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试验场”,在深圳,非深户籍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占55.5%,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达63%,比例为一线城市中最高;凡是在深圳居住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可办理智慧养老颐年卡,享受规范化、便利化的各项敬老优待,生动诠释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精神和担当。

  仰望天空,有一种蓝叫“深圳蓝”,深圳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10位,PM2.5稳定达到欧盟标准。俯瞰河流,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全域范围内消除黑臭水体的城市,彻底的管网建设、污水处理体系让这座城市绿水长流。

  在深圳,不断提升的幸福生活质量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在提供支撑,遍布着共产党员们的身影。目前,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遍布市、区和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大型商圈,平均1公里范围内就有1个,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站在新的起点,向着人民群众心之所向再出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幸福深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9日 08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