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建材行业龙头企业海螺水泥,有一半以上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自洛阳理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陈岩说,洛阳理工学院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并不断夯实了“三融三创”模式,在“实现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中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洛阳理工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与行业产业企业融合贯通,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现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转变,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新生态。专业实践上,实践课程由行业企业导师参与指导比例超过30%,毕业设计(论文)源自实际应用型课题的比例近94%。平台建设上,重点建设20个一体化实验平台和工程实验室,239个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服务上,教师带动学生在企业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获取发明专利1538件。师资建设上,双师型教师占比60.3%,具有行业任职资格及工程背景教师占比54.6%,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占专任教师50.5%。
“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让学生在家电维修、智能车设计等创新实践项目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并把这种理念引用到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就很受学生欢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师姚惠林说。
近年来,洛阳理工学院在“三融”协同发展的引领下,从教学体系改革入手,以“创新”为核心,形成了融创结合、课内外一体、全覆盖的创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1+20+X’的经验做法中,‘1’是思政课,‘20’是20门课程思政的试点课,‘X’是所有的课程,我们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洛阳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贾金玲说,推进落实课程育人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创新为着眼,专业课程中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校企合作课程有200余门,课程内容紧贴生产、管理一线需求,教学方式与工作岗位、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课程评价与行业能力、素质要求相互呼应,把产业最新技术纳入课程,把真实案例引进课堂。同时,建设《玻璃深加工》等“专创融合”课程14门,其中,《电子工程应用设计》今年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课程模块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微专业’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并能完整地开展一个实操项目,实现‘让外行不再外行’。”洛阳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冯超说。
在深入实施“融入、融通、融合”的“三融”过程中,该校在“资源、平台、机制”关键要素上持续发力,让创意引领创新、让创新推动创业,促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发展。
“其实同学们有无限潜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科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发现突破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石磊说。
“我大一开始跟随石磊老师做课题研究,学习到了很多专业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创业梦想就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刘爽说。
在石磊的指导下,刘爽团队的“航弯钛构”项目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金奖和全国赛铜奖,得到专利授权4项。他拒绝了数家公司高达百万元的专利转让费,在学校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下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2020年的产值预计将达到1000万元。
该校通过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学院,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余家,专利授权150余项,累计收入1.2亿元,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校落实“三层两级”的“网格式”双创工作机制,推进“立项资助+获奖奖励”的“双重式”激励模式,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8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0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连续四年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3名。
“我们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持续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洛阳理工学院校长刘国际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