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2-10 05: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凝望历史】

  土地始终是本质性的存在

  作者: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津子围潜心多年,突然出手很不寻常。他的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显得更加老到,历史文化视野更加广阔、深沉。作品以一个因患霍乱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孩子的视角,开始了一段恢宏壮阔的民族历史的书写。事实上,这段历史已经被无数作家书写过,那些国家危亡之中的民族大义,那些战争年岁里的人情冷暖,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副笔墨,都足以将这些主题描摹得跌宕起伏,其中当然不乏发人深省的经典之作。《十月的土地》似乎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津子围的正义,书写的正义,更是他观察与认知历史的正义。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永定河北京段景观  牛云岗摄/光明图片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新华社发(陈晓伟摄)

  小说书写了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中更为坚韧的线索其实是土地,或者说,是“十月的土地”,是丰收,是灿烂,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章家的发迹依靠的是土地,第二代也依然靠着“莲花泡”维持着基本的家业,而最被当家人章秉麟看好的第三代章文德却也早早辍学务农,甚至认为,“庄稼活累,可读书更累,两个必须选一个,我选种地吧”。不管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不管是对老掌柜还是对家族新一代,“土地”始终构成最本质性的存在。

  对土地的眷恋和执着在中国作家笔下并不罕见,尤其是对有着多年乡土经验的50后、60后作家,《秦腔》《笨花》《生死疲劳》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但津子围的独特在于,他始终以乡土为底色,或者说,乡村与土地始终是这部作品的基调。最鲜明的一点便是小说中从头至尾贯穿的谚语:“雨天下雪,冻死老鳖;老鳖告状,冻死和尚。”“跟我学,长白毛。白毛老,吃青草。”“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杀猪,气得蛤蟆直哭。”这种俗称“顺口溜儿”的句子,其实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积攒下来的生活智慧。而在小说中,这种本来应该是某种老成和经验象征的话语,却都是出于孩童之口,甚至成为他们之间日常比赛性的游戏,在我们都还对贾平凹多年前以“秦腔”之名唱响的乡土文明的挽歌心有余悸时,这片土地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自觉自愿又欢乐地承继了祖辈的智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土地”赞歌。

  对革命和战争的书写在小说中当然也是重要且精彩的,老掌柜的仁义,新掌柜的堕落,第三代人的不同抉择都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体现出来。比之其他作品对这段历史的书写,津子围的叙事显然多了几分弓马娴熟的引人入胜。仅仅是章文智从被绑架到落草,最后成为抗日队伍的重要成员,就轻松集结了畅销小说的诸多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一代家族代表的章文德参与到战争中纯属“被迫”,是革命歌曲《五月的鲜花》中所唱的“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章文德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种地。去替哥哥守矿是遵循父命,也是为了得到四十亩地,最后不得不走上抗日战场,是因为自己的土地要被吞没。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如果对土地的执念也是一种“迷信”的话,津子围笔下的人物或许正是践行了泰勒所说的“本真性认同”,虽然泰勒的这一观点被很多学者批判,认为这一认同最终指向文化召唤,压制了个人的主体性,但对特殊年代的,甚至是对和平年代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这种对土地与土地内外生活方式的执念何尝不是一种社群现象?当作家和无数知识分子将持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一次次诉诸笔端或置于显微镜下时,是否也曾意识到以章兆仁、章文德为代表的有点憨傻的农民无意识的追求?他们在用血肉之躯保卫一种生活方式,也用随口而来的“顺口溜儿”抚慰着粗糙却真切的人生。

  当然,小说中也有一些怪力乱神,比如灵魂寄生,鬼神托梦等,可以从中看出津子围力图达到的效果,也可以看出东北文化传统的特点,似乎唯有如此才可以赋予这块土地以另类的情致。然而,这其实都不构成小说的重要线索,也并未动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倒是成为某种通俗意义上的土地文明的点缀。小说真正的灵魂依然落脚于这块土地的歌唱。土地的内在性灵,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的生存本质。《十月的土地》在这样的意义上并不是不必要的重复之作,而恰恰是再一次向文坛证明,那些历经风霜洗礼依然肥沃的土地,有着多么深沉的内在本质与慷慨悲歌。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工人在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工程二期第九标段项目现场施工。新华社记者 李明摄

  【一带一路】

  让中国形象美丽绽放

  作者: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美丽是一种向往!美丽也会是一种动人的真实存在!阅读周玉娴、张云长篇报告文学《美丽山之美——国家电网人在巴西》(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的时候,我不断有这样的联想思绪出现。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脚步也愈加坚实。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在蔡鸿贤、常忠蛟、梁平的带领下,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以跨国能源合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的目标,继2010年5月16日成功并购西班牙公司在巴西的7个输电资产100%股权,于2015年7月18日竞标成功,在巴西独资建设±800千伏美丽山二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大项目。经历反复设计和无数艰难施工,终于克服很多困难,于2019年8月22日零时出色完成任务。这个项目的建设,让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形象在巴西得到精彩展示,在世界美丽绽放。

  2539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像一道绚烂、美丽的彩虹,穿山跨河,形象壮美,气势非凡。《美丽山之美》再现这道人工美丽彩虹从无到有的过程。两位作家在面临如此体型庞大、复杂丰富叙述对象的时候,将壮美的输电线路作为一种意象,在见工程、见故事、见人物、见精神、见情感、见品格的生动描绘中,实现了对这个美的对象的文学表达。

  作品在涉及这个工程项目的运营情况时,提供了非常多的相关信息,诸如巴西的电能状况、巴西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招投标规则、巴西的环境、巴西的文化乃至巴西人的习惯、性格等。这些内容看来似乎是背景性的,但对于认识这项工程的意义和深入呈现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具有很重要的参照陪衬作用,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巴西这个国家。

  但是,《美丽山之美》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作者不是只做相对容易简单的记录工作,不像有些工程事件作品中,作家失去了自己的主观作用,简单地变成了事实材料的搬运工,将笔墨力量单纯地落放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上。《美丽山之美》注重对人物的塑造,他们肩负国家重任,秉持创造精神,不断开拓进取,用智慧坚韧的性格和非凡成就彰显中国力量。作品突出他们的国家情怀。这是一个在遥远的地方经历艰辛、努力开拓的动人故事,有着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力量。

  将清洁水电能源,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远距离地输送到巴西人民需要的地方,彰显着一种现代文明。同时,巴西因为拥有广大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又被称为“地球之肺”,对地球气候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用不少篇幅关注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讲述一些关于发展与保护、建设与利用的故事。例如在工程招投标中严苛的环保要求,在实际执行中一丝不苟;因为一棵树上有即将孵化的鸟蛋,工程停工数月,待小鸟出生并可自己生存时再继续施工;对一只树懒的精心保护;一株珍贵的兰花移植了50多米,设法让它的生存环境接近之前的状态,不惜花费功夫;为了保护雨林树木,不惜增加成本,许多地方的输电线路采用高塔的方式;在需要保护的遗址面前,输电线路主动改向绕行。作品在讲述这些故事时,感受独特,态度庄严,既有高度的人类前沿文明价值态度,也有很好的文学表现力。巴控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者自觉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展现出中国人、巴西人对环境文明的高度遵循与承诺,同时也生动地传递出美美与共的人类情怀。另外,国网巴控人在巴西开展的修路、建设街镇、出资助学、扶持儿童交响乐团等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种美丽的行动。

  《美丽山之美》是一首为伟大创造者奉献的赞美诗。在一项巨大的工程建设中充分观察发现和生动表达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是这部作品的总体追求。由于环境特殊、工程浩大、涉及领域头绪众多,有些信息存在一些散乱、重复的问题,但作品不乏整体厚重、局部精致的特点。

  【农村城镇化】

  呈现乡土生活的“毛细血管”

  作者:刘江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长篇小说《京西逸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是凸凹“京西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京西之南》笔意在“史”,家族史、革命史、建设史及改革开放一脉贯之,彰显出鲜明的红色基调;《京西文脉》笔意在“文”,叙写了京西永定河流域的文化根系和文人群像;而《京西逸民》笔意在“民”,描写普通百姓的命运浮沉与人性幽微,直面当下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反映“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这个重大主题。作者深情的目光投向京西这块热土,以之作为文学的富矿深度挖掘,建立他的“京西谱系”。凸凹在创作上有明确的志向:“为乡土立传,为生民塑魂。”“让世界读懂了京西,就是读懂了乡土中国。”“京西三部曲”中,《京西逸民》通过别致的人物刻画和精心的艺术构思,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具时代感、更在场、更及物的乡土中国。

  作家写乡村一般有返乡式和本土式两种视角。凸凹属于后者。他生在乡村,长在京西,几十年的浸润使他和脚下这块土地达成了深度的心灵默契,但他又摆脱了安泰式的被土地牵绊的局限。《京西逸民》围绕着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腾退、旧城改造、拆迁回迁所出现的尖锐的矛盾纠葛和利益冲突,展开紧张而有序的叙事。作者既“挑事”,也就是提出问题,又“办事”,即解决问题,做生活的观察者、书写者,又是参与者。作品裸露出乡土生活的“毛细血管”,纹路肌理纤毫毕出,这种与现实毫无疏离感、违和感的写作,让我们感到了在场和及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京西逸民》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拾荒者绳子的形象。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爱读书,且读的是些高雅深奥的书,如《费尔巴哈哲学论文选》《鲁迅杂文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读书令他骨子里有一份浪漫,一份高贵,更有高于常人的识见和眼光,成为捡破烂儿的哲学家。他之所以沦为拾荒者,是主动的选择,因为与大兰子的初恋和爱情,放弃了一切。但他不沉沦,不悲戚,反而从容与盈满,“唇红齿白,口气清爽,行走自如”。读书支撑了他的尊严,让他的灵魂得以升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他自己思忖:“也真是的,怎么就偏偏把两种身份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既是捡破烂儿的,又是读书的。捡破烂儿的不可怕,再能捡,也只能是为活着而活着;一读书就不一样了,不仅自己活着,也关心别人活着。”贫困而又富有,平凡而又奇崛,庸常而又智慧,这些看似矛盾两极的东西在绳子身上和谐共生。

  绳子在拆迁回迁的矛盾斗争中,充分运用他在书籍和民间获取的双重智慧与力量,为难题的解决助力。他的“智能捡拾”也最终使他升级成了一家公司废品收购经营部的经理。这个形象充分说明,乡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只是外在的高楼林立、设施高端,人的现代化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过一句大家熟知的话:“艾玛·包法利,就是我。”这些说法都旨在说明作者与人物内在的密切关系。应当指出,绳子这一人物形象,尽管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但还是从他身上可以窥探出作家的影子。作品甚至让“作家凸凹”现身了一下,但更多隐藏在他精心塑造的人物身后。绳子拾荒者的一面,是作者叙写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入口,而读书人的一面,又给作者借此直接嵌入自己的思考提供了渠道和出口。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独特而又巧妙的艺术构思。费尔巴哈的“双重矫正”理论、罗曼·罗兰的《哥拉·布勒尼翁》、曾国藩的文集等,成为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思想武器。费尔巴哈的“双重矫正”理论可谓作品的“魂”,有一种统摄和提升的重要作用。所谓“双重矫正”是说,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矫正,既受到人类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又受到人类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京西逸民》中的“双重矫正”,于道德层面上,作者对主要人物在道德水平和行为方式上予以矫正,从而趋善向好,人性的美从芜杂中冲脱出来,得以凸显升腾;于社会层面上,表现了城乡“双重矫正”的意义,即在新形势下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生成、反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博弈、冲撞、重置。这些正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深刻矛盾和重大课题。

  凸凹的“京西三部曲”虽已完成,但他的“京西谱系”仍然是进行时态,还会不断添加新的动人乐章,因为变动不居的火热生活、如潮不息的新时代“乡土中国”依然在向他发出热烈的召唤。

  【健康中国】

  艺术地诠释健康文化的“本”

  作者: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杜卫东的长篇小说《山河无恙》(《中国作家》2020年第12期)是一部以大健康为题材的都市生活长篇小说。作者通过生动凝练的艺术笔墨,写得视野宏阔、风生水起。

  小说贯穿青年中医青桥与黑心保健品厂商史一兵的斗争主线,其间穿插了养老楼盘“霞光宫殿”的起落,青连山遗产的觊觎、韦斯林公司与康太集团的商业争夺等事件,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和惊心动魄的人物命运走向,彰显深厚而真诚的人文情怀。

  主人公青桥是祖国医学宝库的守护者和创新者,他有继承辉煌历史的原动力,又兼具国际视野的现代性。其他人物,如罗小力、于雪菲、牧婧都塑造得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即便是反面人物也鲜活可感,没有脸谱化书写,其行为轨迹和命运走向都具有坚实的内在逻辑支撑。还要提及一个人物,加拿大韦斯林公司驻京办首席代表小米勒。在爷爷的影响下,他对中医药从开始的排斥到逐渐信服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了青桥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他与青桥的相识与交往,又可以视作中国将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改革开放的象征性符号。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小米勒的形象既延伸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又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思想疆域。

  《山河无恙》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作家在努力彰显健康文化的价值时,并不回避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历史性、复杂性、尖锐性和激烈性。作品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揭示,形象地展现了时下健康环境的缺陷和社会文化压力。在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入描摹和解析中,艺术地诠释了健康中国、健康社会、健康发展、健康精神、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健康的爱情情操和伦理道德,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健康非遗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守正。

  《山河无恙》的艺术书写证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本来是为了促进民族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现实中却不同程度被商业渠道和促销环节异化。在一部分从业者和运营商那里,变成了利益争夺甚至是商战。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甚至将救死扶伤的健康事业变成利益陷阱,致使假医假药假健康文化肆意膨胀。《山河无恙》揭露和批判了不良的健康文化,对健康文化核心价值的辩证思考有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健康价值观,推动人和社会的健康环境不断净化。而这种健康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转变和健康文化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其中的正义事业。青桥不畏商业外表包装的团伙性欺诈,不惧国内外宵小之徒的串通联手,在和他们斗争的过程中彰显出正义和勇敢,正是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硬核。

  《山河无恙》阐释的主题,是一个热点话题。健康文化的核心价值仍然围绕人的健康和社会健康这个“本”。或以它为目标,或以它为出发点。健康当然是人的健康,身体的健康,或者说,身体最主要的本源意义就是健康及其健康文化。在传统和历史中一向崇尚健康文化的中国,时下又有了全民抗疫的文化意义和健康需求。与此同时,跨文化、跨国家的健康文化发展和抗疫斗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唤起了全人类的健康文化觉醒和兴盛。身体及其健康的本源意义和当下命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将迅速成为重要的探索题材和主题。杜卫东的这部长篇小说将可能产生推动作用。

  总体上说,这部作品运用以主人公为中心的多组人物群像,主副线多线缠绕演进的叙述模式,弘扬了中医药健康文化,倡导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其中彰显的浩然正气,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的奥秘。

文学的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在

浏览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0日 14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