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龙乐豪(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令人振奋。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我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自主创新,冲破国际封锁,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人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亮相。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360余次发射,同时助力火星探测、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圆满完成。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支撑,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为中国航天在“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中国航天要进一步坚持以国为重、富国强军的理念,高质量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基础研究发展,摸清航天运输系统内在科学规律,补足在运载火箭综合指标、设计手段、容差错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短板;推动全方位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领域高地;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以改革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航天要加快技术创新及应用,支撑重大航天工程的高质量实施;要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先进动力等颠覆性新技术新应用,突破垂直起降重复使用、吸气式火箭组合动力、故障诊断和容错重构设计、发射加注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实现运载火箭更智能、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经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空间往返能力和轨道转移能力,为人类自由进出空间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中国航天要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为打造高质量航天产品提供支撑;未来一段时间航天型号研制将会呈现任务重、周期短、质量要求高等特点,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紧密融合,需要管理和商业模式深度变革重构。通过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航天工业新体系,着力推动航天产品向高可靠、可重复、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国航天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