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画笔下使命的传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画笔下使命的传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3-18 03: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年学子说】

画笔下使命的传承

讲述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眭格瑞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对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特别的情感。

  我的导师冷嘉伟教授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钟训正院士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时常聆听冷老师讲述恩师钟院士的故事。1960年,在来自全国17家单位的58个桥头堡方案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2岁的青年教师钟训正设计的三面红旗方案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钟训正当时作为建筑工种的专业负责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十分细心,施工过程中些许误差也不容许放过。在开工短短28天时间后,这座高达70余米的桥头堡巍然屹立在长江河畔,它不仅标志着南京长江大桥伟大工程的成功,更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胜利。

  2016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入27个月的封闭大修期。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7岁的淳庆教授秉持着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带领团队进行数据采集和历史资料考证,制定了严谨而又周密的文物保护方案,为大桥跨越百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笔下使命的传承

眭格瑞画笔下的南京长江大桥。

  从1960年到2016年,时间已经跨过了整整半个世纪。当年32岁的钟训正老师手上的画笔,在半个世纪后交到37岁的淳庆老师的手中。两代东大建筑人不仅毅然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并且将这份责任与使命薪火相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图纸上交织迸发。此刻,这座凝结了深厚民族情感和时代记忆的长江大桥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传承。

  除了钟训正院士和淳庆教授外,还有无数大桥建设者,他们突破资金、技术等重重难关,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负韶华的奋斗篇章,诠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作为我国自主建桥的重要起点,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桥梁建设者的精神丰碑。如今,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仅建起了100座以上的长江大桥,而且还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工程接力赛俨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的一个缩影,它将激励我在漫漫征程中始终将“大桥精神”作为自己践行初心的行动指南,激励我将前辈手中熊熊燃烧的使命薪火,举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前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严谨治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东南建筑学人,他们不断传承创新,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向着“止于至善”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95后的青年建筑学子,我正在接过从师辈手中传过的画笔。在冷嘉伟教授的谆谆教诲下,我潜心学习,并跟随老师参与了和村镇运维有关的国家重点课题,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练就过硬本领,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0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