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走出侗家年轻一代的幸福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走出侗家年轻一代的幸福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09 0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斗足迹】

走出侗家年轻一代的幸福路

讲述人:贵州省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 陆永江

  我出生在贵州省黎平县永从镇上寨村。我们村侗族文化底蕴深厚,女孩子从小就学侗族刺绣,可是我年幼时因火灾造成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失去了学习刺绣的机会。我母亲是寨里的刺绣师傅,寨里年轻绣娘经常到我家跟她讨教刺绣。母亲在传授别人刺绣技巧时,我便在一旁用心听、用心记,然后偷偷躲在房间里学习。

  2008年,23岁的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当老师。进入学校后,我发现很多孩子没心思上学,36个学生中有26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中基本无人管教。这让我陷入沉思:想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必先解决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但家乡没有产业,学生的父母们不得不外出打工,家庭成员都不能常在一起,教育无从谈起。于是,在家乡发展产业的想法在我脑海里萌生。

  2010年,母亲被查出癌症,她怅然地说:“我的绣花针就要掉了。”母亲的遗憾深深刺痛了我。我决定重拾幼年没学完的侗刺。因为手的原因,当地有名的刺绣师傅都不肯收我为徒。可我不放弃,在一位师傅家住了半个月,寒冬腊月里,我每天给师傅家砍柴、洗衣、做饭。最终,刺绣师傅被我打动了。针法、图案、配色、构思……不知被针扎了多少下,熬了多少夜,我终于学会了侗家的12种刺绣。

  2015年,我从银行贷款30万元,再加上变卖的首饰,我开启了自己的侗族刺绣产业之路。随着聘请的绣娘越来越多,大家互相交流,技艺也越来越精深,我的绣坊产量提高了,质量也越来越好。

  为打开市场,我决定去北京卖绣片。2016年,我们三姊妹背着绣片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从没去过北京的我们,一下车就迷失了方向,于是在火车站广场摆起了地摊。一位路过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小姑娘,这里可不好卖工艺品啊!你们要找到游客,才能找到销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卖掉了10多块绣片,挣到了3000多元。那可是我开办刺绣坊以来的第一笔“大买卖”!

  除了做好刺绣,我还把刺绣与时尚接轨,我研读时尚杂志,随时同80后、90后年轻人沟通,及时把握时尚动向,让刺品接轨市场需求。我往往自己先试用,觉得好再制作产品给顾客。

  2019年以来,我利用贵州大数据这条“快车道”,在黎平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再通过在全国各地参加展览、比赛,签约到不少商家。如今,我在黎平县已开设了7个刺绣坊,吸纳3000多名绣娘从业。刺绣坊不仅增加了绣娘们的收入,还传承着侗族的传统文化。我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在乡村振兴大潮涌起的2021年,我把刺绣和当地茶业、桃园、康养生态、文旅相结合,走非遗文旅的特色产业之路。我还成立了黎平县彦婷温度基金会,帮助更多的乡村留守孩子完成学业。虽然我们没有走过雪山、草地,但是我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走出属于侗家年轻一代的幸福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吕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07版)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