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田琴:孝心坚守十余载 柔肩撑起一个家

田琴:孝心坚守十余载 柔肩撑起一个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25 04:01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孝心坚守十余载 柔肩撑起一个家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田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钱 蕾 光明日报记者 董 城 张景华

  在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一座名为太古石的小村庄掩映在群山之中。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田琴的家就坐落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

  进入村口,走上一道斜坡水泥路,就看到了田琴家的老房子。田琴介绍,这是她爷爷年轻时从河套一块一块搬回石头盖起来的房子,现在已经60多年了。木格窗、糊墙纸、老土炕、大板柜……虽然处处显露着岁月的痕迹,屋里却也干净整洁。采光最好的“上房”奶奶住着,奶奶逢人便讲:“我这大孙女啊,好着呢!”被问及怎么个“好”法时,奶奶讲起来滔滔不绝……

  80后的别样青春

  1980年出生的田琴,今年40岁出头,却是村里少见的“年轻人”,这也是整个村子甚至整个镇子的现状,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在村里。

  年轻时,田琴也渴望像同龄人一样去城里上班,见识见识大山外面的缤纷世界,可是自打姐姐出嫁后,家里的爷爷、奶奶都需要人照顾,她就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2003年,田琴与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小伙周文军结婚,男到女家,婚后居住在太古石村,第二年,田琴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

  为了一家老小的吃喝,丈夫到北京市里打工,田琴在家里干点零活,一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虽然经济上紧张了点,但丈夫体贴,老人们也都身体健康,田琴感觉很知足。她想着等孩子大一些能送到幼儿园了,就让父母帮忙照看,她自己也去城里打工,跟丈夫团聚。

  然而还没等到孩子3岁,2006年,身体一向很好的田琴母亲突发脑血栓。她一下子慌了手脚,把母亲送到县医院后赶忙给丈夫打电话,周文军此时正在建筑工地打工,他立刻请了假赶回密云,跟田琴一块儿陪床。20多天后,医生说:“别浪费钱了,脑血栓很严重,没法痊愈了。”田琴便把母亲接回家里伺候。

  母亲患病后,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犯了病就骂人。有时,前一秒还好好吃着饭,下一秒却说不好吃,往碗里啐唾沫、掀桌子、摔东西。遇到这种情况,田琴都是含着泪水,慢慢安抚母亲,收拾整理。到现在,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10多年。

  2004年,周文军的弟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照顾周文军父母和爷爷的重担也落在了田琴夫妇身上。

  那段时间,夫妻俩躺在炕上经常睡不着,生怕家里又出什么变故。但他们总是互相宽慰:“谁让咱们赶上这样的日子呢?他们在眼前一天,咱们就得好好伺候一天。”丈夫在外打工期间,一年只能回家两三次,但闲下来的时候他就给田琴打电话,问问家里老人孩子的情况,让她也多注意身体。

  “七位老人,我全守护”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的一天,田琴接到婆婆打来的电话,61岁的公公得了脑血栓,让他们赶紧回来。田琴夫妇俩急忙回到宽城,把公公接到密云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接回家里疗养。由于是重度血栓,公公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考虑到年迈的爷爷公(周文军的爷爷)需要伺候,婆婆也年岁大了,田琴夫妇商量,把爷爷公、公公、婆婆都接到太古石来,这样便于照顾。

  七位老人,其中两位患有脑血栓。有时,这个老人刚安顿好,那个老人又出状况。看着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田琴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仿佛有块无形大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说自己曾有两次陷入了严重抑郁,但是想到纯朴憨厚的老公经常鼓励她,想到活泼可爱的儿子每天追着她叫“妈妈”,还有七位需要照顾的老人,田琴又努力振作起来,勇敢地继续面对生活。

  她用孝心、耐心支撑起这个家。冬季山区温度低,她每天都把锅炉烧得热热的,以防老人受凉感冒;夏季天热,她就为老人擦拭身体,以防湿潮生疮。老人们的被褥定时拆洗,始终保持洁净。起床后,帮老人们倒洗脸水、梳头、整理衣服,让他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白天把老人们需要吃的药物分类放好,定时喂他们,晚上陪他们说话唠嗑,讲讲外面的新鲜事儿,帮他们按摩,做辅助治疗。只要他们想吃的东西,馒头、花卷、饺子,巧手的她都会竭尽所能满足。

  2014年,厄运再一次降临到田琴一家。80多岁的爷爷突然感到胃部不舒服,田琴和丈夫把爷爷送到县医院检查,发现爷爷已是胃癌晚期。为了治病,田琴把爷爷带到地坛医院,爷爷想着自己已经80多岁,也怕家里经济负担沉重,说什么也不住院,闹着要回家。几经劝慰,爷爷才住下。住院期间,田琴为爷爷处理生活秽物,悉心照顾。其实,这个爷爷并不是田琴的亲爷爷,而是奶奶二婚招到家里的。田琴说:“您是看着我长大的呀,在我心里,您就是我的亲爷爷。”爷爷含着泪说:“你比亲孙女还亲啊!”

  在爷爷病重的那段时间,由于田琴每天都要照顾爷爷,照顾母亲的时间便少了,母亲的精神状况出现了反复。有一次,田琴好不容易做好饭,母亲却突然把一盘炒好的菜扣翻在地,嘴里嚷着:“我还是不是你妈?每天去伺候你爷爷,你以后别管我叫妈了。”田琴眼含泪水,赶紧给母亲说好话,稳定母亲情绪。

  也就是同一年,爷爷公也得了脑血栓。考虑到老人年迈,医生建议回家保守治疗。七位老人,其中三个患脑血栓,一个患癌症,家庭状况可想而知。奶奶和婆婆虽然身体较好,但由于年龄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田琴柔弱的肩膀上。80多岁的奶奶格外心疼孙女,有时田琴要给她换洗衣物,她推说“还不脏呢”,然后趁田琴外出,自己偷偷洗干净。

  为了多挣些钱,改善家里经济条件,田琴在儿子就读的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找了一份食堂做饭的工作。每天早晨5点多,她先去学校上班。然后再回到家里,给几位老人做饭。从早到晚,像个陀螺一样不停打转,到了晚上浑身酸疼。

  由于过度劳累,田琴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厉害时,腿麻、疼痛、呕吐,但照顾老人的事情一刻也没有停歇。

  2015年,在几天时间里,爷爷和爷爷公相继去世。弥留之际,爷爷拉着田琴的手说:“孩子,是我们拖累了你,要不是因为我们这几个老人家,你也可以跟别的年轻人一样,去城里挣钱,过好日子。但是啊,因为有你的照顾,我这几年过得特别幸福。”看着两位老人离世,田琴心里既感到特别酸楚,也感到一丝欣慰。酸楚的是因为她没有能力让老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欣慰的是老人临终的肺腑之言让她觉得自己这一切辛苦都值得。

  苦日子总有尽头。2016年,丈夫在离家10多公里的古北水镇景区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尽管劳累,但收入不错,最重要的是,终于能够每天回家了。儿子学习刻苦,从新城子镇中学考上了密云城区的高中,田琴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要求更严,要对得起这份荣誉

  田琴的事迹在村里、镇里逐渐为人所知,她也获评“2018北京榜样”十大年榜人物,2019年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获得荣誉、登上领奖台、接受媒体采访,她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反而有些压力。她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尽孝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从此以后,她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更严了,因为要“对得起这份荣誉”。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这些年来她一直忙于照顾老人,对孩子的学习顾及较少,心中始终有一份亏欠。儿子周家泉今年17岁,曾经抱在怀里的小娃娃,不知不觉已经高出她一头。

  进入城里高中后,儿子明显感到学业紧张起来,再加上陌生的住校环境,令青春期的他产生一些焦虑情绪。儿子有时会埋怨田琴:“别的同学全国各地旅游,你却哪儿都没带我去过,你总是忙着照顾他们,从来不管我!”这样刺痛人心的话,她也只是默默忍受,还要安抚儿子的情绪,像当年安抚母亲一样。有时儿子状况好转一些,也会对她说:“妈妈,我知道您特别不容易,我理解,我心里其实不怪您。”

  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生活,田琴在新城子镇上找了一个院子,公公、婆婆、丈夫、儿子住在这里,父母和奶奶仍旧住在太古石村。两个家庭、学校食堂,田琴骑着一辆小车,每天三点一线奔忙着。下班回家后,无论晚上在哪个家里做饭,她都要打包饭菜送到另外一处,让两边老人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闲下来,她跟儿子聊聊天、说说话,尽量开解他。

  上班的时候,她和面、切菜、炒菜,站在窗口为孩子们打饭。有些小学生听说了她的故事,端着餐盘相告:“这不就是那位孝敬老人的阿姨吗?”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将田琴作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

  “孩子们每天吃的菜,可是全国道德模范炒的。这真是我们这所大山里小学的殊荣。很多孩子的作文,写的都是田琴。孩子们观察得很细致。”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校长吴春生说,学校曾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聆听田琴的事迹报告,“孩子们很受触动,很多孩子回到家里,主动给爷爷奶奶梳头、洗脚,帮老人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学生,就连教师们周末假期回家陪伴父母也变得更积极了,有两位女教师在2020年获评密云区“最美儿媳”称号。在这所山区小学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了最生动的教材。

  在新城子镇、在密云区,甚至在全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田琴,并被她的事迹感动,把孝老爱亲当作分内事,从日常点滴做起,弘扬文明和谐好家风。

  短评:在首善之区践行首善之举

  古人云,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当以孝老爱亲为首善标准。家住北京市密云区太古石村的全国道德模范田琴,把青春的热情倾注于孝老爱亲的实践,十几年来,她克服重重困难,尽心尽力赡养7位先后患病的老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太古石村蔚然成风。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传统美德,也是家风。中华民族历来重“孝”,“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代代相传。对田琴来说,长辈的言传身教曾是自己选择留在大山深处的动力源泉,这让她纵使面对重重困难,却仍坚韧不拔,在孝老爱亲的路上迎难而上,无怨无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老爱亲既是家风,又是国风。如今,田琴的事迹感动、感染、感召着她工作的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这里,孝老爱亲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成为一股社会风气。

  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社会支持与家风传承的协奏。每个人都应当把孝老爱亲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把良好家风传承好、发扬好,绘就美好生活的文明底色。(侯旭东)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 02版)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