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14 03: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近文艺家】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93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参与和见证了高校三弦专业的建立和开枝散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三弦人才,推出《梅花调》《椰林鼓声》和协奏曲《刘胡兰》《红梅》等优秀三弦作品。他在三弦教学、科研和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他的最大愿望是三弦艺术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肖剑声近照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摄/光明图片

  “学三弦有啥出息啊?”

  “怎么才算有出息呢?国家需要,我自己又喜欢,把这一件事做好还不够吗?”

  93岁的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肖剑声至今仍记得他初学三弦时别人的质疑和自己的回应。他与三弦结缘虽没什么传奇色彩,但是一次偶遇也足以成为一生的坚守。

  1949年8月,长沙解放,解放军进长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正在中学读书的肖剑声就在迎接队伍中。见识了如此大场面,肖剑声当即和几位同学商量:“咱们去参军吧,做解放军多光荣啊。”是年,肖剑声如愿参军,随军到武汉被分配到文工团,并在当时的中南部队艺术学院进行了学习。学三弦原是组织根据需要分配的任务,肖剑声服从命令接下光荣使命,一直到白了头还在学习。

  6月8日,记者到肖剑声家中采访,一进门老人就笑呵呵地迎过来,握手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手上的力量。老人戴着一顶针织小圆帽,帽檐下,两条白色的浓眉格外醒目,倔强地彰显着“90后”的精气神。跟随老人走进客厅,几个老物件、新物件映入眼帘:一把三弦,两幅国画,几张旧照片,桌上还放着几份报纸和一个平板电脑,记录和书写着老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客厅墙壁上挂着的三弦曾陪伴肖剑声登舞台,上讲台,遍历乐器“手术台”,见证了肖剑声求学、演出、研究、教学和创新改革的种种经历。

  采访中,肖剑声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年龄,说到动情处多次麻利地起身走到三弦边上,抚着三弦回忆往事。“以前的人认为学三弦没出息。”肖剑声说,“我立志用三弦表达现实生活,歌唱人民事业,把三弦改革发展成可以合奏、伴奏、独奏的全能乐器,努力把三弦艺术推到新的高度。”

  1954年前后,随着原总政歌舞团的成立,肖剑声被调到北京,这次调动让他眼界大开,“进京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弹三弦的多。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诸多大鼓书民间艺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活”。“民间艺术来自民间”,无论是在原总政歌舞团期间还是后来转业到中国音乐学院,肖剑声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民间,足迹遍布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广东多地,通过寻访各路高人,学习并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乐曲。至今,他仍保留着一摞泛黄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里面详细记录着不同地方不同艺人的乐谱歌词并配有解读分析,上面写着“白凤岩演奏,肖剑声记录”“曹东扶演奏,肖剑声整理”等。

  肖剑声在向民间艺人求学的过程中也曾碰过壁。民间艺人跟他说,“我们都是从小开始学的,连睡觉时都把手举在半空比画着练习手法”。他们不相信肖剑声能弹好,能学好。但是肖剑声用实力和努力打动了他们,深入民间,又跳出民间,通过虚心讨教,博采众长把对三弦的研究提高到理论层面,把三弦艺术带向更大的舞台,带上专业的讲台。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最早的一批民族音乐专家,肖剑声从舞台走向讲台,从集百家之长的积累转向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学,在传承与创新的深耕与探索中,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三弦人才,更在音乐创编,乐器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肖剑声书桌上的玻璃下面压着几张旧照片,其中一张是他的演出照,照片中的三弦弦身明显较短,这是肖剑声改革三弦的其中一项成果。

  “这把三弦改革完成后,试演效果非常好,观众给予了积极反馈。但这是一次失败的改革。”肖剑声用手指轻点着桌面说,“演出结束后,我反复想了很多遍,最后自己否定了这项成果。原因是弦身由长改短把三弦最独特的音色改丢了,这是不能接受的,不能因为观众鼓掌就迷失自我。”正是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肖剑声对三弦做的每一次“手术”都力求尽善尽美。大到研发人造皮代替蟒皮,解决蟒皮怕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微调内部构件改善三弦音色使其更加厚亮,小到一个三弦支架的设计,肖剑声及其部分学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如今,三弦历次更新换代后,精美、精致且高级实用,肖剑声功不可没。

  肖剑声最大的愿望是三弦艺术后继有人,所以他持续推动着三弦改革以适应时代之变,并通过移植、改编和创作推出《梅花调》《椰林鼓声》和协奏曲《刘胡兰》(与张肖虎、刘振华、王加伦合作)、《红梅》(与黄晓飞合作)等优秀三弦作品,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直到离休后,肖剑声还说服学校开设“免费业余三弦小学班”,亲自到小学宣传招生,并和赵承伟、刘晓英等老师一起授课,推动三弦普及,组织数十人的三弦齐奏演出引发业内业外的广泛关注。肖剑声的“昨天”几乎全部交给了三弦。如今,三弦专业得到普及,三弦地位逐步提高,他的学生赵承伟等已经扛起了三弦传承与发展的重担,培养出新一代的三弦人才,他的“徒孙”、赵承伟的学生商钟元等也已经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因为听力、体力等原因,肖剑声已经很多年没有弹过三弦了,离休后学习的国画也很少再动笔。但在采访的尾声,或许是为“今天”三弦的人才辈出感到欣慰和开心,肖剑声即兴弹了一段曲子。93岁白眉老人弹起三弦风采依旧,十指灵活跳动,神情自若,弹完哈哈一笑,极具感染力。这一幕堪称彩蛋,而另一个彩蛋也让人倍感欣慰。商钟元现场演奏了肖剑声代表作《梅花调》中的一个片段,两位“90后”用作品话传承,老人忍不住鼓掌称赞。

  临近分别时,记者问肖剑声对“明天”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寄语,他握紧拳头坚定地说:“当然有。我希望年轻人把三弦艺术传承得更好,更有出息,一代更比一代强。”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13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