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仙侠剧创作不应“舍本逐末”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仙侠剧创作不应“舍本逐末”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8-25 06: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影视锐评】

  作者:魏风云(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自2005年《仙剑奇侠传》一炮而红,“仙侠剧”一词也就随之叫开了。十余年来,仙侠剧火了一拨又一拨,“吸金”“吸粉”无数,成了荧屏重要类型之一。近两年,仙侠题材创作播出再次掀起一股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近30部剧集已备案或杀青。《玉昭令》《琉璃》《且听凤鸣》等上线,获得了良好收视成绩。然而,仙侠剧虽然影响大,传播广,口碑却总在低位徘徊,收视率与口碑相背离的吊诡现象时有发生。有评论指出,如果褪去演员、服装、场景、特效等打造的华丽外衣,以及宏大世界观设置营造的虚幻氛围,很多仙侠剧其实就是穿着古装的现代爱情故事。这样的作品不仅无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易对观众产生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应该引发业界的警醒和思考。

  探究仙侠剧遭各界诟病的原因,主要是创作者“舍本逐末”,背离了“仙”和“侠”的本义所致。何为仙侠剧之“本”?中国仙侠文化源远流长,参与编码了延续千年的民间文化心理。其起源发展可以追溯到在唐代、清代较为繁荣的仙侠小说。此类作品大多以《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书为素材,融合武学元素。其中,“仙”传承的是古代神话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奇幻世界的瑰丽想象;“侠”则以“忠”“仁”“义”等思想为指导,表现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出世与入世、能力与责任的思考。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挖掘弘扬心怀天下的大义,惩恶扬善、爱憎分明的道义的故事,从而对当下观众的现实生活产生有益启示,是仙侠剧创作的正道。

  然而,纵观当下的仙侠剧创作,创作者大都舍“本”逐“末”,不将精力放在打磨剧本,思考如何在精彩的故事讲述中挖掘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只下大功夫在营造美轮美奂的玄幻意境,讲述或虐心或甜腻的爱情故事上,使部分仙侠剧成了徒有精美外壳,却故事套路化、思想空心化的“银样镴枪头”。诸多作品仿佛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人物设置通常以一冷一暖、一强一弱构成反差,增加悬念。男主角往往尊贵高冷,不是牛哄哄的战神就是白衣飘飘的上仙;女主角大多活泼善良,是蕴藏某种神秘力量或拥有某种不凡身份的“傻白甜”。在剧情设置上,男女主角一往情深,经历几世轮回,要么在人间历劫中产生误会,要么因神魔大战而受伤分离。仙侠剧本该有的人定胜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精神内涵在如出一辙的套路中被消解,沦为狭隘情感的附属品。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惊喜,创作者就下“血本”包装“卖相”。在演员选择上,仙侠剧争相邀请明星流量担任主角,借助其强大的粉丝及话题集聚作用吸引受众,甚至忽视某些演员不适合角色、演技不高、薪酬不低、架子不小的问题。服饰置景也极尽奢侈华丽之能事,主角戏服要纯手工定制,占地几千平方米的场景得专门搭建。耗资巨大,却对作品艺术质量的提高助力不大,有时还会因过于抢眼,影响观看体验而遭观众吐槽。

  仙侠剧创作的诸多乱象,是影视产业链各利益相关方“共谋”的结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和制作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希望将囤积的仙侠类网络小说IP快速变现。于是,一批模式化、套路式、“快餐式”的粗制滥造之作蜂拥而上。某剧从拍摄到制作,仅用了3个月时间。某仙侠剧创作者甚至表示,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是画面,其次是演员颜值、演技,最后才是剧本。不难想象,在这种错误理念指导下拍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本末倒置的“肥皂剧”。此外,仙侠剧的发展,正赶上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人们面对外部压力和个体内驱力的双重挤压。相较于严肃审视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仙侠剧所打造的虚拟时空,正好暗合了一小部分现代人逃离现实,沉浸于快意恩仇中获得心理慰藉的诉求。部分创作者又将这一少数人群的需求当成大众的呼声,进一步加快了“快餐式”仙侠剧的输出频率,使仙侠剧创作陷入“恶性循环”,一味迎合,难出精品。

  只有“本立”才能“道生”。要改变仙侠剧的创作现状,影视从业者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首先,要有大格局。影视业已成为影响大众文化的重要力量。仙侠剧创作在追求经济效益、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应和文化功能的实现,克服对现实观照不足和精神内涵缺失的问题,立足我国传统文本,既连接过去、反映历史,又承接时代、表达当下,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古代的“侠”与新时代的“义”相承。其次,要有高品质。优质内容永远是收视和口碑的保障。所以,仙侠剧创作应将艺术质量作为创作生产的第一抓手。特别是在演员选择上,要注重专业能力、职业操守以及与角色的匹配度。最近,几位主演过仙侠剧的“流量明星”接连曝出负面新闻,导致部分作品下架或无法上线,应该引起业界的反思。过于迷信“流量”,终将被“流量思维”反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流量逻辑”的终结,“粉丝文化”也将逐渐走向成熟,不潜心打磨剧本,想单纯靠偶像演员的粉丝效应保障收视成绩的做法也会越来越行不通,仙侠剧终将回到靠故事内容和艺术质量取胜的正道上来。唯有如此,仙侠剧这朵影视“绚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5日 15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