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旅游业进一步服务美好生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旅游业进一步服务美好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1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张春香(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不但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而且也成了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发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让旅游业进一步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仍需积极探索,形成多方合力。

  创新特色旅游产品,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旅游的竞争力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发现能力。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深入研究,发现潜在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可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双向融合新格局,吸引更多旅游企业加码布局,进一步推出更多旅游产品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感受有烟火气的中国,为各地游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旅行选择。比如,一些地方结合多元音乐表演、创意市集和互动体验,举办的嘉年华活动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及农特产品销售的大幅增长;一些地方通过举办主题光影秀、特色美食节等活动,有效激活了当地的夜经济。

  积极拓展入境旅游,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截至2024年12月17日,我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今年以来,我国入境游市场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感受古韵悠长的传统文化,欣赏秀丽壮美的山水奇观。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外国人入出境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43.1%。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打造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方面,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例如,多语种标识服务覆盖率不足、数字化工具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小语种导游供给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外国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因此,要从提高入境旅游便利程度入手,打造充足的公共文化和休闲场所空间,建立多语种、多渠道入境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如,有条件的景区可以通过推出多语种讲解器、设立“国际志愿者服务站”等方式,让外国游客更好地读懂中国故事;有条件的文旅公司也可以开发智能导览系统,根据外国游客的兴趣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路线。

  构建优质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有温度、有互动的文旅氛围。首先,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游客中心、公共厕所、旅游风景道及旅游热线沿途观景平台、服务区、标识系统、智慧旅游设施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其次,加强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旅游休闲空间等接待体系建设。休闲空间不仅要有观赏场景,还要有生活化场景。随着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升级,加强农村休闲空间的打造,将进一步拓展旅游内生增长空间。最后,加强社区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提升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可结合自身优势,持续挖掘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非遗馆、考古遗址公园等打造为新的文旅融合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演出、艺术作品、非遗记忆等进景区、社区和校园,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环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让“诗”和“远方”能够浑然一体、彼此成就,真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比如,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由牧场、戈壁、雪山、草原构成的牧区生活不但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好奇心,也带火了新疆阿勒泰的旅游市场,促成了影视产业与城市推广的双向奔赴。

  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造更专业的人才队伍。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但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旅游人才储备不充足、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为此,一方面,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科交叉、实践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高校可以创新产教融合项目育人新路径,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旅游从业者的日常教育和服务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比如,可从高校聘请相关专家,通过开展技能指导交流、文化管理员培训等活动,培训更多文旅人才,服务本土旅游业。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功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