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李雨燕(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这对于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融入日常,贴近生活深化爱国主义体验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因而具有神圣性和理想性。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德性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融入日常的爱国主义更为真实、更加鲜活、更接地气,更能增加情感体验,促进情感认同、习惯养成和行为自觉。
把真实生活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资源。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口号,要立足现实、联系生活,结合时代特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要讲好新时代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故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逆行者”展现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守护开山岛的“人民楷模”王继才呈现的赤子情怀;脱贫攻坚楷模践行的初心使命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素材。
把真实生活过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是具体的、现实的,其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国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托祖国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爱国要爱祖国灿烂文化,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注重经常,久久为功升华爱国主义认知
国庆节、建军节、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契机。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长久地、经常地进行,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采用讲故事、唱爱国歌曲等趣味性活动进行爱父母、爱学校、讲文明、讲礼貌、守公德的教育,着眼于情感启蒙和习惯养成;中学阶段,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材和教育教学中,着重讲授爱国史实、传统文化、现实国情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阶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借助概念推演和理论论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高度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从而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主题教育全方位中升华爱国主义认知。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凝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着眼平常,潜移默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特殊时期重大场合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爱国主义更是一种隐性教育,还需要着眼平常,使人们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全社会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用好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通过大力宣传英雄模范如对党忠诚奉献一生的老英雄张富清、一生献给国家科学事业的黄大年、水稻之父袁隆平、时代楷模张桂梅等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把对榜样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创作爱国主义的精品力作,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激发群众共同的爱国情怀;用好传统和现代的各种宣传载体,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的强大阵地,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依托网络传播平台,传播主流舆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民众共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创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