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凝聚再出发的伟大精神合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凝聚再出发的伟大精神合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1-07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凝聚再出发的伟大精神合力

——第七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与会代表发言摘编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鲜明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号召全党“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10月28日,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在线上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学习‘七一’重要讲话、赓续红色血脉——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自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展开学习交流研讨。光明日报特摘编与会代表发言,与读者分享。

读懂百年“密码” 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李国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凝练和精辟概括,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承载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折射党的创造和奉献,体现党的品格和品质,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思想意识、意志情感、道德情操、价值追求、目标方向,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既揭示了党“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又树立起党“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

  伟大建党精神是源和本、根和魂,既在源头上决定“流”的本质,规定党各种精神的基调和使命,又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是对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伟大真理、坚守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对党忠诚、弘扬优良作风、彰显文化底蕴等方面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共同的精神底色。

  精神不凡,伟大精神中蕴含的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精神不屈,正是靠着在各个时期始终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党才能闯过一道道难关、冲破一重重阻碍,夺取最终胜利,只要这种精神不丢,我们就永远压不垮、打不败;精神不朽,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性的体现、人性的升华,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永恒不变的价值,深深写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密码,必将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我们党不断前进提供力量之源。

  在新时代领悟延安精神,就是要从延安精神中继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与时代、实践、人民相呼应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党姓”,将共产党员第一身份作为伴随一生的政治烙印、支撑理想信念的精神脊梁,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党心”,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修信仰之心,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修为民之心,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修奉献之心,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修忠诚之心;通过赓续红色血脉规范“党行”,真正以党章为遵循、以纪律为底线、以先辈为榜样,时刻对照自己政治上是否先进、思想上是否先进、行为上是否先进、作风上是否先进;通过赓续红色血脉塑造“党形”,始终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发挥共产党员模范作用,做共产党员该做的事、说共产党员该说的话,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做好党在群众中的“代言人”。

传承延安精神 砥砺奋斗之志

  中组部党建研究杂志社副主编 龙再先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前行的明亮灯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坚守延安精神这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要理论联系实际,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要始终保持信念如磐、初心如故,切实做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忘记走过的过去,不忘记为什么出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要传承延安精神这一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敬畏民心是延安精神的真谛,是共产党人必须传承的政治基因。要时刻牢记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要时刻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要汲取延安精神这一共产党人的前行力量。延安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树立起了时代标杆。要以延安精神为“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自己,检视自己的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要以延安精神为“尺子”,时刻拿出来量一量自己,找找自己的差距,明确改进的目标。要以延安精神为“方子”,望闻问切,精准把脉,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尤其是在整治长期困扰我们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上,敢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在新时代领悟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牢牢坚守共产党人的真理高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汲取奋进力量 谱写时代华章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吴付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革命先驱们奠定了伟大建党精神之“源”,才有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端,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责任担当、崇高情怀,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初心使命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而是跨越历史阶段,是我们党存在、发展的灵魂和旗帜,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从精神实质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构成了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延安精神秉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血脉,引领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引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体现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

  延安精神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集中表现为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革命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在路线选择上排除外来干扰,坚决克服与纠正“左”、右倾错误的影响,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在思想上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与成熟。

  延安精神体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关心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无私奉献,从而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

  延安精神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集中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面对物质匮乏的不利环境,在条件艰苦的土窑洞里、黄土地上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坦克”。

  延安精神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集中表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全党新的团结与统一,并在其领导下不断践行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从而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我们更加需要从精神主动与历史主动的深刻联系中,用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滋养党性修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弘扬延安精神 改造主观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任晓伟

  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的确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主观世界改造过程中的精神构筑能力,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也要改造主观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斗争中,把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斗争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不断升华为具体的精神成果,逐步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基础上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创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呼唤和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反映和引领伟大事业。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发展史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光辉成就进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奋进中,以民族复兴为主题,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四个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客观物质世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则是在推动主观精神世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善于改造物质世界的政党,也是一个善于改造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政党。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虽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但统一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土壤和精神沃土,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有机精神整体。

  从延安精神的孕育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过程,在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把伟大建党精神与不同阶段革命实践相融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深扎根在马克思主义之中,是科学的理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中的呈现并表现为感性的精神形态,也表现为在认识规律后利用规律推动物质世界和必然王国改造的强大历史主动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实践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 梁星亮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渡过一道道难关,冲破一道道险隘,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取得一个个胜利,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铸就了进取、求实、为民、奋斗的延安精神。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来自三方的理论挑战:一是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二是国民党利用三民主义进行反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影响;三是国际上苏联党和共产国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干扰和危害。

  挑战往往是创新和发展的契机,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三大理论创新: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反思,毛泽东同志的文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着力解决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还会犯错误的问题。二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批评那些教条主义、用外国框框套中国的人是“言必称希腊”,着力解决了党的理论怎样弱化俄化,防止西化,倡导中国化的使命。三是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统一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并得到新的发展。

  历史是精神的呈现和彰显,精神是历史的昭示和升华;事业从哪里肇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从党中央初到陕北的重重危机,中间经历局势骤变的逆境困境,到离开陕北的光明在前,延安精神与党的历史、党的事业同生同行,一往无前,推动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

  延安时期的历史昭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和人民群众结合,必须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是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人民群众是创新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创造奇迹和结出硕果。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第二个一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准确领会延安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把党的创新理论持续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建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根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伟大事业的信仰之基。

  伟大建党精神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回顾西北工业大学的办学历史,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壮大的,是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西工大学子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听党话、跟党走,扎根基层、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爱国奋斗,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我国航空工业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在航天领域,一大批西工大校友为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航海领域,大批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管理与技术岗位上。

  2011年,两院院士调研组在西工大调研时,高度赞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将大批西工大校友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称为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西工大现象”的内涵大体可以用9个字概括,即“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

  “愿意去”是胸怀祖国、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西工大毕业生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留得住”是信念坚定实干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西工大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国家和人民,脚踏实地,实干担当;“干得好”是追求卓越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西工大毕业生有韧劲、不畏难,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对西北工业大学来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延安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续写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新篇章,就是要扎根西部,军工报国,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 王友明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正是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才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焕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斗志和磅礴力量。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延安是革命圣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精神深刻地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卓越实践成果和昂扬精神姿态,对党和人民的思想启迪、精神感召和文化滋养,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延安精神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能够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成功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和根本原则,使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始终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以延安时期为起点,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充分证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有坚强的引领;一个强大的政党,必有坚强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

  持之以恒,方能善作善成。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站在历史新方位,更要主动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让信仰的坐标永驻心间。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方能凝聚同心,共筑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7日 12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