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日报·生态文明版:连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日报·生态文明版:连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2-04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留住乡愁】

  作者:秦和元(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声歌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从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可以看出,连枷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具,早在宋代就广泛使用。

  小时候,家乡已经没有大范围使用连枷了,但乡亲们还是常常用它拍打黄豆、绿豆和大麦、荞麦。

  连枷由三部分组成——连杆、排拍和转轴。大伯是做连枷的好手。他会先找一根五六尺长的木杆,在一头用凿子挖出一个长方形的眼孔。然后把一块一尺多长的厚木板锯成上宽下窄的形状,再将宽的一头削成半圆,从上往下铰三个圆形的孔——上面的孔用于安装转轴,所以比下面两个穿藤条的小孔要大得多。大伯把两根拇指粗的坚韧藤条从小眼穿过,用火烤弯曲,使之成为并排的四根藤条,再用细藤、麻绳和铁丝编成排拍。最后,用坚硬的檀木做一个高脚蘑菇状的转轴,将木杆和排拍安装在一起,一个连枷就做成了。

光明日报·生态文明版:连枷

连枷 鄢国清摄/光明图片

  大伯不仅给自家做连枷,也给邻居和塆里的人做,而且有求必应,分文不取。

  生产队大量的水稻、小麦都用机械脱粒,对于少量的黄豆、绿豆、赤豆、麻豆和豌豆等杂粮,连枷就是最好的脱粒用具。

  秋高气爽,天干物燥。经过太阳的暴晒,场地上的豆秆已经焦干。夕阳西下,正是使用连枷拍打的最好时间。

  打连枷有一定的技巧,初学者动作生硬笨拙,排拍翻转不顺畅,落下来不整实,没有力度,声音就会软绵绵的;熟练者则灵巧自如,力度恰到好处,拍打在豆秆上发出有节奏的“嘣—嘣”声。一般,五六个人能一起上场的都是熟手,大家的连枷同时举起、落下,整齐划一,响声雷动,节奏分明。如果觉得单调了,还可以打出花样来:你举我放,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或者分成两组比赛,你追我赶,相互鼓励。随着连枷拍打的节奏渐入高潮,有人喊起号子,唱着歌谣,场上欢声笑语,十分热闹。这是劳动的乐趣,是丰收的舞蹈,是喜庆的乐曲。

  纵向拍打一遍后,用扬叉将豆秆翻个面,再横着拍打一遍,豆子就全部脱粒了。

  离开家乡以后,我就没有见过连枷了。这些年,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俗馆里,连枷成了供游人参观的农具展品。每次回老家,大概多半是由于春节期间吧,从未见有人使用。幸运的是,今年深秋回家乡,刚到村口,就见有人在稻场上挥动着连枷——那熟悉的动作,那熟悉的“嘣—嘣”声,仿佛从四十年前穿越而来……

  打连枷的老人不是塆下的幺叔吗?我快步走过去。

  “幺叔,在忙啊?身子骨还好吧?”

  “还好,还好……和元回来啦,一点晚豆子,今天太阳好,晒得焦,打出来。”

  “幺叔还是老把式啊!”

  “是啊,东西少,连枷好用。这家什还是你大伯做的呢,几十年了,结实、好用。”

  “幺叔,您忙,我看看。”

  幺叔的连枷高高举起,排拍飞旋,顺势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翻转竖起,重重地拍下来。只见豆荚顷刻爆裂,豆粒纷纷滚落出来。就这样,随着连枷的起起落落,豆粒调皮地嘻嘻哈哈,欢乐地蹦蹦跳跳……

  结实好用的连枷被幺叔使用着,我的乡愁有了着落。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4日 09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