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博探秘⑲——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对于甘肃庆阳,或许很多人的认知是地处黄土高原,是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但如果来到当地的南佐遗址,会发现这里不仅地处黄土之巅,还蕴藏着华夏文明之根。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西峰区,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是一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其中,董志塬古称“大(太)原”“豳地”,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地。
遗址外有一道形象别致的草门,这个看似简单平凡的陇东窑洞院落,却经历了五次挖掘又复埋的艰辛过程。经考古调查初步判断,南佐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其中,在宫殿式建筑F1周围有9座时代不明的大型夯土台,勘探发现“九台”以内有大面积建筑遗存,仅“九台”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大型宫殿式建筑F1仅室内部分就达630平方米,体量规模在同时期无出其右……
南佐遗址全景
在业界看来,南佐遗址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探索早期国家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主次分明的“宫殿区”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这座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考古队发现,第一期的房屋停止使用后,均版筑夯土填实,再在其上修建第二期房屋,体现了“宫殿区” 连续使用的过程;第一、二期绝对年代在仰韶文化晚期范围内;第三期可能时当庙底沟二期早段。
大型宫殿式建筑F1平面图及现场全景
其中,第一期的大型宫殿式建筑F1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8米,南北长约35米,室内面积约630平方米,中间有隔墙将F1分为前厅、后堂,隔墙开有3门。前厅有3排柱洞,后堂有两个直径1.5米的大柱础,后堂中央有直径3.2米的火坛。
“墙体用版筑法夯筑而成,外有多层草拌泥和白灰面;F1室内地面有至少6层白灰面,下为草拌泥和土坯。” 该考古项目汇报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说。
大型宫殿式建筑F1后堂
“第二期主要为F4、F7建筑。两者都是东西向的联排式房址,不过建筑已被现代耕作破坏,只剩墙基部分。” 韩建业说。
“九女万花台”外设夯护壕沟
从外观来看,遗址的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围合,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俗称“九女万花台”。考古队发现,“九台”外围有两重环壕,核心区东、南、北三面约1000米处还发现外环壕遗迹,但目前尚不能确认为封闭的环壕。
“九台” 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央,“宫殿区” 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宫殿式建筑F1位于“宫殿区” 中央,布局之严整前所未见;“九台” 和宫殿式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也都前所未见。韩建业表示,这些都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显示陇东地区应当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
1号夯土台西侧底部边界
通过勘探和解剖可知,1号台西侧壕沟的建造方法是先挖出生土沟,再在沟壁和底部夯筑2至4米厚的护壁结构,以防流水对自然黄土沟壁的破坏。壕沟夯土护壁内发现的陶片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碳十四测年约距今4850至4500年;壕沟紧贴台子边缘下切,推测1号台的年代大致与壕沟同时。
三重环壕的大型聚落
考古队员在遗址的东、南、北面找到了“外环壕” ——东壕(包括冲沟)长约2500米、南壕长约2000米、北壕长约1800米,复原起来 “外环壕”内面积约为600万平方米,也包括后来侵蚀形成的冲沟等,该范围内地表都能采集到仰韶文化晚期陶片。“九台”外还有两重环壕,“九台”内中部偏北为“宫殿区” ,初步调查还发现墓葬区、普通居址区等。
南佐遗址还出土了白色堆纹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绘陶,大型彩陶罐、带塞盖喇叭口平底彩陶瓶等,以及“九曲黄河” 形遗迹,在黄河中游同时期罕见或者不见,所出涂朱砂的石镞、骨镞可能类似后世周天子赏赐诸侯的“彤矢”。“这些遗存均具有浓厚的祭祀和礼仪色彩,显示出南佐遗址当为探索早期中华文明的关键性核心遗址之一。” 韩建业说。
白衣陶簋
带盖塞的彩陶喇叭口平底瓶
彩绘黑陶
站在南佐遗址的塬边,眼前的沟壑边、夯土堆、半坍塌的窑洞尽收眼底,处处皆是裸露的文化元素缩影。在不经意间,人们随手捡到几个陶片、残石,或许就与先民们在隔空相握。韩建业表示,南佐遗址的新发现,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记者 李政葳 孔繁鑫)
涂朱砂骨镞(“彤矢”)
碳化水稻
更多信息欢迎扫码关注光明网“文博深1°”融媒体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