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4-01 03: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张喜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时明确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维度与判断标准之一。作为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表现形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首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可靠内容保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责任,要求发挥政府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过于依赖政府甚至将政府作为单一供给主体也会严重制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针对性、可及性和满意度,需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最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并不意味着直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直接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间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践证明,政府提供财政等资源支持,将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去承担,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大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型供给方式,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的重要举措。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少数群体和地区的富裕,是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统筹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与制度衔接,持续推动城乡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其次,协调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而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缩小区域差距,协调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应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过程中,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提升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最后,统筹推进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持续调整,不同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式也会产生差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根据流动人口群体、相对弱势群体等群体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符合不同群体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与政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实现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体系。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首先,正确理解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关系。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一方面,共同富裕立足于物质富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与增长为精神生活富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因素,而精神富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社会全面进步和物质富裕离不开精神富裕的支撑。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全面阐释了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是衡量人民精神生活状态的基本尺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精神共同富裕的基本平台。为此,要建立健全广泛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取能力。共同富裕建立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基础之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提高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获取能力。一方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设施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既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空间特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设施质量,并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符合一体化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提升人民群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从宏观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事关人民群众基础性、底线性的刚性需求,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应以制度化、法律化形式给予充分保障;从公民个体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标志,而公民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获取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必然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 11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