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一线讲述】
讲述人:河南科技学院育种专家 欧行奇
我出生在河南郸城县农村,有着饿肚子的深刻记忆。从上学、留校时起,为农民育种、为国家育种,就是我的使命。
1986年,我从河南科技学院(时为“百泉农专”)毕业留校,成为小麦育种专家、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黄光正的科研助手。20世纪80年代,农民辛苦一年,一亩地收成不过三四百斤。黄教授培育出“百农3217”小麦优良品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让黄淮地区一亩地多打300多斤小麦。那时起,一颗小小的种子也在我心里萌芽,那就是立志育好种,让老百姓多打粮,过上好生活。
小麦品种要抗灾、减灾、稳产、抗逆、广适,只有不断调整育种目标,反复尝试。“百农207”的选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百农207”的诞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通过选配优良亲本组合、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均数平衡选择等技术,进行“大海捞针”式的大群体选育,“百农207”从培育到通过国家审定并推广应用,用了14年。如今,“百农207”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上下,亩产1300斤左右,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我们的快乐、幸福和烦恼都在科研工作中。从老一辈育种家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品质,我要把这些品质传承下去,带动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陈怡、王晓樱、王建宏、张文攀、王胜昔、严圣禾、龙军、赵嘉伟、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克成、刘军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