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政法改革:有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政法改革:有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4-23 05: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政法改革:有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开栏的话

  这是顺应人民期待、踔厉奋发的十年;这是解答时代课题、勇毅笃行的十年;这是屡创历史辉煌、奋楫扬帆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了一张极不平凡的答卷。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即日起,光明日报开设《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栏目,全景式展现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情出发,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4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说。

  景汉朝介绍,一方面,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

  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同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景汉朝说。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办实事

  公安部副部长刘钊介绍,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21年的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1.3亿张。

  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刘钊说,除户籍制度改革外,公安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公安机关先后推出127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

  公安机关执法不断规范化。“通过组织开展‘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不断提升民警的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水平。”刘钊说,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在职民警约有190万人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6万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

  “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在诉讼制度、工作机制和改革措施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司法制度。针对“立案难”问题,2015年5月,我国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此举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据统计,全国法院目前有超过95.7%的案件当场立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表示,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沈亮介绍,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等问题,目前推动实现跨域立案全国覆盖,实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目前,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

  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沈亮介绍,2016年至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行动,实现精准在线查人找物,完善联合惩戒体系,公布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限制高消费,倒逼其自动履行。同时,加强执行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了全程留痕、规范透明,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的现象。

  “四大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检结合检察职能调整,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工作格局。新机构重塑之后,检察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改变了以刑事检察为主的“偏科”现象,实现“四大检察”即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协调充分发展。

  数据显示,检察机关践行“少捕慎诉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不起诉的数量比2018年上升1.5倍;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部署“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6304件,2021年持续深化巩固,又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9100件;2021年办理食药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3万件,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诉讼8.8万件。

  司法责任制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最高检带头落实“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运行机制。杨春雷介绍,通过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同时,完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办案终身负责落到实处。

  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健全,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司法部副部长刘炤介绍,公共法律服务方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公共法律服务涉及大众,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的建设,现在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

  “以公证法律服务为例,目前,我们积极推动落实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办理公证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刘炤说,我们已实现部分经常办理的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一些新兴领域公证业务数量也快速增长。

  “未来,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重点是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尤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更加人人可享、人人可得。”刘炤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3日 02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