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陈煜 苏雁
1942年11月,日寇第17师团“扫荡”我淮北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作出部署:以9旅26团留在内线牵制日军,主力部队跳出重围,寻机歼敌。
位于江苏宿迁泗洪县的朱家岗烈士陵园内,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泗洪县委宣传部供图
1个月来,26团在日寇扫荡的重围中,左冲右突,日日激战。12月9日夜,疲惫不堪的26团,又一次突出重围,来到了朱家岗。日寇第17师团第81联队狗皮膏药般紧随其后,并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
朱家岗是淮北平原上突起的一片土岗,东枕洪泽湖、西靠安河,长不足3里,宽不过1里,岗下一马平川。26团团长罗应怀观察完周围的地形后,决定:部队原地休息,待夜深,伺机突围。
日寇81联队联队长金子笃率领的这股日军由3个大队组成,共1500多人。狡诈的金子笃似乎预料到了我军的动机,没等我军喘口气,突然间发起了猛攻。
金子笃亲自督战从东南方向压了过来,先是迫击炮、掷弹筒一阵猛轰,然后,以集团碾压方式冲了过来。我军战士甩出了一颗又一颗手榴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多次冲锋未遂后,敌人又从金锁镇、青阳镇调来大批的鬼子,所有的炮火集中起来朝着我方阵地又是一阵猛轰。
硝烟未散,鬼子又冲了过来。26团战士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许多战士子弹打光了,就端起刺刀冲了上去;刺刀拼弯了,就扑过去将敌人压倒在地,用拳打用牙咬,直到拼尽最后一口力气、洒尽最后一滴鲜血。团长罗应怀右腿被弹片击穿,左腿跪在地上,不断用驳壳枪朝冲上来的敌人射击。“小鬼班”班长周茂松和全班几个十几岁的小战士全部英勇牺牲……
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我军弹药已经耗尽,战士们伤亡过半。
然而,面对这支悍不畏死的铁军,日寇竟不敢再冲过来。他们在等待援军。的确,周围据点的鬼子还在源源不断朝这里涌来。
罗应怀和战士们做了最坏的打算:26团只要还剩一个人,就与鬼子血战到底。
就在这时,敌人的后方突然传来了喊杀声。战士们定睛细看:一支骑兵队伍杀进了敌阵,嗒嗒的马蹄声惊雷般敲击着地面,军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马蹄卷起的灰尘里,传来鬼子一声声惨叫。
战士们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的骑兵来啦!我们的骑兵来啦!”
这是新四军9旅旅长韦国清率领的骑兵团第5大队。他们长途奔袭200多里,就是为了解朱家岗之围。
这支“天降神兵”,打得鬼子手足无措。许多小鬼子还没缓过神,脑袋已与身子分了家。金子笃率领残兵急急逃去。此战,我军牺牲73人,歼敌280余人。
这支骑兵部队,是新四军儒将彭雪枫的看家宝贝。
早年,彭雪枫在冯玉祥举办的育德中学读书时,曾随学校流亡绥远。在大青山下,少年彭雪枫爱上了骏马,也练就了一身好骑术。他深谙骑兵的剽悍威猛。
率领新四军转战淮北后,彭雪枫发现,平坦广阔的淮北平原,特别适合骑兵作战,于是决定组建一支骑兵部队。
他将自己心爱的战马“火车头”捐了出来,并动员其他指挥员也捐出自己的战马。1941年8月1日,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今属江苏淮安洪泽区)创建。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5个大队1000多人。
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彭雪枫,深深知道战刀之于骑兵的重要性,遂反复琢磨设计了一款新型战刀。此刀刀身修长,刀身宽约一指,比日军马刀长5厘米。战士们把自己心爱的战刀称作“雪枫刀”。
江淮平原上,彭雪枫的这支骑兵部队,在与日顽作战中,成为战无不胜的王牌。曾与日寇王牌骑兵第四旅团进行过一场正面对决,9分钟即斩敌大半,迫敌溃逃。
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被称为彭雪枫的“三件宝”。今天,在中部战区某连的连史馆中,还陈列着发黄的《拂晓报》和一把“雪枫刀”。彭雪枫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作骑兵团团长、拂晓剧团的团长,或者《拂晓报》的记者。
这支英雄的骑兵部队,解放战争中编入华东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北京军区装甲某团、中部战区陆军某团。至今这支部队的军魂犹在,战士们谈起昔日的骑兵团,言语中仍充满了自豪!
…………
今日的朱家岗,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夏日清晨,“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走进朱家岗。除了那尊镌刻着“浩气长存”大字的烈士纪念碑,当年鏖战的土岗已看不到踪迹。站在碑前远眺,但见,平展展的土地上,杨柳隔出了一个又一个方畦,或是稻田,或是鱼塘。而在方畦的尽头,是一排排二层、三层的农家小楼。
朱家岗村党支部书记孙修化告诉记者:“过去,朱家岗周围都是泥路,晴天两脚土,雨天一身泥。那时候,去一趟县城要走1个多小时!”
他手指刚通车不久的盐洛高速高兴地说:“战争年代,彭师长的骑兵团,打胜仗靠的是个快字。现在发展经济,也离不开一个快字。我们朱家岗已进到苏北‘15分钟城市圈’啦!高速路就是致富路。朱家岗有800多亩稻虾共作田,冷链车从县、乡到地头往来不断,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卖进了城里。乡亲们靠着便捷的交通,过上了好日子。”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