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5-13 03: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展现青春风貌,关注青年成长①·一线讲述】 

  倾听返乡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故事与心声——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编者按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并号召广大青年“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在众多勇于追梦、敢于创新的青年当中,返乡创新创业大学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把人生梦想和为民奉献结合起来,将青春根植在广袤乡野上,唱响了一曲带着泥土芬芳、阳光热力的青春之歌。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一听新时代青年的澎湃心声、坚定足音。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在湖南省常宁市蓬塘乡易头村,游客手提采摘的无花果从田埂上走过。近年来,该村通过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实现了种、养、加工与采摘、观光、研学的融合发展。周秀鱼春摄/光明图片

  干起来,这里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讲述人: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返乡创业大学生 王启望

  总书记来看我们啦!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乡——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我有幸作为返乡创业大学生代表,在村寨凉亭里向总书记报告了自己“回乡当农民”的经历与收获。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这些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总书记的话,时间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当初我离开广州、返乡创业时。那时,家乡很多人不理解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为什么不奔个好前程,而要回来当农民?可我的心意早就定了:回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在农村创业并不容易。家乡海拔高、气温低,农业资源匮乏,村民们尝试过种植很多作物,但产量和效益都不高。这些年,政府引导农户种植茶叶,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有效带动了茶叶销量。受此启发,我开始尝试立体有机农业,在茶园里套养家禽、家畜,不使用农药,最大限度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结果出奇地好——茶园和养殖互相促进,产量、质量双双提高,养殖业的短期回报反哺回报周期较长的茶园,实现了“以短养长”。我还在茶园里建起了沼气池,用沼渣还田改良土壤。村子里的普通茶园在丰产期一般亩产300斤,而我家的茶园亩产有400斤以上。

  在我的茶园里,“绿色有机”不仅是农产品高端化的卖点,而且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并让产品高产高质的生产模式。

  慢慢地,合作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立体有机生态农业的模式也被人们认可。以往,家家户户都有土地,但大家大都是你种你的、我种我的。如今,合作社带动乡亲们把土地综合利用起来、形成规模,并由合作社集中采购设备和材料,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给农户带来更好的效益。现在,那些原本不理解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很多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总书记的勉励,让大家备受鼓舞。未来,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返乡青年杨杜娟在制作竹编产品。新华社发

  展身手,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讲述人:江西省一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供销无人机大联盟江西运营中心主任 孙宏飞

  我来自赣南农村,大学毕业后虽留在了大城市工作生活,心却一直念着家乡。2013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回乡种田,想着用新技术把撂荒的土地“拾”起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凌继河的事迹,很受触动,决定登门“拜师学艺”。

  2014年,我先后六次前往南昌市安义县找凌继河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刚开始,看到我长得白白胖胖,他和几位种田师傅不相信我能吃苦,都不愿意带我。我软磨硬泡,终于让他们收下了我这个徒弟。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要对两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进行维护,给每台机器的十多个黄油孔加油,换空气滤芯,添加柴油。最辛苦的活是给拖拉机更换泥刀,整个人要趴在地上,用很大劲把十几把刀拧下来。这些活都干完后,再去吃早饭,8点准时下地干活。一年多下来,耕地、选种、施肥、防控、看病害以及各类农机设备操作,我都认真研究了个遍。

  “取经”回来后,我筹资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机械设备,并着手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为了打消村民疑虑,我采用了共赢、惠民的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一田两用”“企农合作”。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后,国家惠农补贴仍归田主所有,农闲时村民可以自由种植或差季种植农作物,还能享受到农资购买和农机租用优惠。很快,我流转的土地面积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亩。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我还开发了大余县国道27个村庄1.3万余亩冬闲田种植油菜,春季呈现出“万亩油菜长廊”的壮阔景观,成为热门“打卡地”。

  渐渐地,我发现,每年耕种完自己的田地后,农机就闲置了。能不能让这群“铁疙瘩”动起来?我便开始用农机为其他农户提供种植、施药、收割等大田托管服务。目前,合作社托管面积已达5000余亩,植保服务面积高达百万余亩次。

  虽然有了一些小成绩,但实现现代农业梦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90后、00后加入进来。目前,我的合作社和公司经营着水稻、景观油菜、赣南脐橙等项目,规模一步步壮大。合作社吸纳了189户成员,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季节用工300多人,每年辐射带动至少15000户农民增产增收。我还拥有60架无人植保飞机,正忙着在年轻村民中培养一批植保无人机驾驶员,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今年,我准备继续大干一场,做大做强电商服务,让绿色农产品走出大山、飞向全国。

常为新、敢创新,青春绽放在乡野

孙宏飞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光明图片

  新农人,带领父老共圆“田园梦”

  讲述人:湖南省宁乡市田园牧歌农场经理 喻超

  卷起裤腿回农村,今年已是第9年了。因为,心里始终有个“田园梦”。

  这些年,村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我注册成立田园牧歌农场后,努力劝说他们返乡组建团队,一起合作经营,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近郊的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2015年,我瞅准了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在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丁德明研究员的帮助下,投资10万元从浙江青田县引进了300公斤“瓯江彩鲤”种鱼孵化鱼苗,建起了200亩“稻+鱼”种养基地;又自己培育龙虾苗,建起600亩“稻+虾”种养基地。农场还配套了80亩时令蔬菜、60亩四季果树、100亩养鸡场、30亩鱼塘。同时,我通过产业帮扶方式,把种苗、技术提供给村民。村民们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有不错的收入。

  在农场,游客尝鲜之余,还可以到稻田中钓虾捉鱼、到蔬菜基地采摘蔬菜水果,体验农事之乐,感知农场之美。

  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农业技术,我们每年会组织30多次农业技术培训,还邀请湖南农大、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来讲解教学。

  经过多年发展,农场走上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未来,我们会继续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而奋斗。

  奔跑着,只为不负秋日那个约定

  讲述人:山西省黎城县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 江利斌

  我至今记得13年前的那个秋夜。是外出打工,还是复读一年考大学?在我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村长和我聊起了梦想。

  那一年,村长46岁。他33岁时,怀揣梦想回到村里,竭尽所能为村民做事,可总有些力不从心。“到大学里学一门踏踏实实的技术,毕业后带领咱村致富,改变家乡面貌。”村长的勉励让我浑身有了力量。一年后的秋夜里,我收到了山西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迈入大学校门的第13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食用菌种植基地。进入大棚时,天色已暗,60多平方米的大棚顶上挂着泛黄的灯泡,昏暗灯光下,一株株比手掌还大的平菇齐刷刷地出现在眼前。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间流淌,让我一下子爱上了它们。

  于是,我一边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边挨个大棚溜达,找种植户们聊天取经。50多天下来,我发现,同样面积的一个大棚,种植食用菌的收益是种植蔬菜的2~3倍,还省时省力。

  大学四年,我都在为学会种植食用菌而奔跑着。蹭课、去菜市场卖食用菌,自己搭大棚种食用菌……渐渐地,我也从门外汉成为小能手。

  大学毕业后,我就在村里建起4个大棚,成了县里第一个种植食用菌的人。第二年8月,我种的香菇开始有了收益,经常是拉一车卖一车。慢慢地,大棚从4个增加到50多个,还发展到了邻村。来帮忙的村民看到了食用菌种植的收益,也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从一个人种食用菌,变为村里集体种,又变为邻村跟着一起种。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干农活按件领工资,到了年底还能分红,大家尝到了食用菌种植的甜头。

  经常有人问我,你个大学生,不后悔回来吗?我都会笑笑:学一门踏踏实实的技术,带领百姓致富,我幸福还来不及呢。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晓樱、胡晓军、龙军、禹爱华、杨珏、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克成、欧欢、杨小安)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3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