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向未来,与中国同行】
作者:翟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开栏的话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从非洲到拉美,从南太平洋到亚欧大陆,全球南方国家正摆脱强加于身的各种枷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始终是命运与共的同行者。跨越山海的合作网络,已点亮共同发展的希望,织起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纽带。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今日起,本版开设《向未来,与中国同行》专栏,持续关注全球南方国家逐梦现代化的宏阔进程。本栏目首先推出的系列文章,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访问过全球南方国家的一批研究员撰文。作者将基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观察和深度思考,生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共同发展机遇与开放合作红利,深刻展现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时代回响。
6月的哈瓦那,马雷贡大道在烈日下泛着光。街头的老式雪佛兰驶过,吐出的蓝色尾气,在一旁的切·格瓦拉画像前散去。
图为在古巴哈瓦那港拍摄的由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机公司)向古巴交通部下属最大修造船厂交付的中国制造2.2万吨举力浮船坞。新华社发
在全球治理秩序重构和发展路径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正在努力摆脱外部封锁与资源匮乏的困境,探索一条独立自主、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面对美国封锁与经济挑战,古巴现代化的定义不再是盲目追随西方模式,而是寻找一条既能保持制度独立、又能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与许多全球南方国家一样,古巴正将目光投向东方。
接入时代:数字丝路与古巴的信息技术新貌
自16世纪起,中国的船只从福建出发,穿越太平洋,经由墨西哥运送货物至古巴,再转至西班牙。这便成了拉丁美洲的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古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转站。
“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到来,使古巴再度与这条古老的路线相连。对古巴人来说,这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也是他们渴望多年的契机——“与世界相连”的愿望,曾在美国的网络和技术封锁中变得遥不可及。
“我这辈子都是在制裁中度过的,我的孩子们也是。”2022年底,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接受采访时,说出了三代古巴人的集体记忆。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风潮开始席卷全球,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古巴仍处于“互联网刚起步”的阶段。手机几乎不具备任何网络服务,酒店内的无线网络费用高达每小时10~15美元。信息在古巴是稀缺品,而网络更像是一种奢望。
转机,始于2015年。当时,古巴国家电信公司与中国华为签署了合作协议,携手升级光纤通信网络。2019年,华为的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哈瓦那、圣地亚哥等地的主要公共接入点。虽然家庭用网的普及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但使用公共网络却已成为古巴街头的常态。在哈瓦那的咖啡馆、街角的电信营业厅甚至公交车站,年轻人纷纷涌向免费无线网络热点。从最初的“零接入”到如今覆盖约60%的城市居民区,古巴的“上网图景”已走出困境,展露新貌。
在哈瓦那大学附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劳拉向笔者分享感受:“我们不希望永远蹲在街头上网,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她感谢中国,因为这一改变让她能够真正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力量。如今,“相信中国技术”成为古巴民众的普遍共识,中国技术的引入,不仅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更让像劳拉这样的普通青年,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数字时代”的脉搏。
中国技术所改善的,还有古巴的广播电视系统。2016年,古巴正式宣布采纳中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标准),成为拉丁美洲首个全面应用该标准的国家。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见证着一个被长期封锁的国家,如何通过“标准之路”与东方接轨。古巴信息和通信部前部长佩尔多莫回忆道,“数字电视的到来为古巴带来了真正的飞跃,也给当地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在哈瓦那大学通信学院院长阿里尔·特雷罗看来,这一转型的意义远不止于“看得更清楚”。“如果说我们过去渴望的是互联网接入,那现在我们更想知道,怎样让网络真正服务于社会。”他的学生们正尝试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健康、教育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他坦言:“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作为在创新与技术自主独立方面的典范,是如何实现制度和技术双重保障的。”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跃升,更是认知结构的重塑。对古巴而言,“数字丝绸之路”并非一次简单的南南合作,而是一场深度的制度启发——关于技术赋权、关于国家发展,也关于全球南方国家对如何掌握自己数字命运的探索。
在数字领域,这个被封锁了几十年的岛国,正沿着一条新的丝路,连接世界,重新出发。
能源故事:绿色发展中的制度合作与路径选择
沿着比那尔德里奥省的山坡望去,阳光洒在古老的田野上,也照亮了古巴能源转型的新愿景。哈瓦那以西160公里,有一家名为“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的电子元件厂,这里曾是古巴微电子工业的象征,经历过苏东剧变的冲击后几近停摆。如今,沉寂的车间正在重新焕发生机。转型,靠的也是与中国的合作。
2009年起,中国设备、技术与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进入古巴。在中国支持下,该厂开始转向太阳能光伏板的组装与生产。主管伊凡·冈萨雷斯讲得很直白:“我们从中国采购的材料,质量完全不输欧美。”“所有的太阳能发电园都采用中国技术装备,并将并入国家电网。”
在古巴,能源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实现能源独立,道阻且长,但中国带来的太阳能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点燃了希望——一场以绿色为名的深层次变革,正悄然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中国倡导的发展理念,也逐渐在古巴扎根发芽。2024年9月,第三届国际可再生能源博览会在哈瓦那举行。古巴能矿部长德拉欧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古巴必须依靠发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繁荣、维护能源主权并应对气候危机。
这并非口头表态。2025年3月,中国援古巴35兆瓦光伏电站设备项目在阿特米萨省瓜纳哈伊市完成首批物资交付。该项目覆盖6省7站,年发电量达480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2万户居民照明与基本生活所需。对一个电力供应长期紧张的国家来说,该项目提供的不仅是能源,更是一份制度性稳定与发展的底气。
城市的绿色改变,同样可见于街头交通。来自中国的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已在古巴投入运行近20年。在哈瓦那街头,那些印有“BYD”字样的银灰色公交车,悄然改变了城市风貌。司机佩德罗说:“这辆不用加油的车,安静、节能、凉快。”据古巴交通部测算,比亚迪公交的单公里运行成本仅为传统柴油车的三分之一。它们不仅降低了能耗成本,也成为城市绿色化的“流动象征”。它们不是奢侈展示品,而是一种实用选择——象征着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有路径实现绿色转型。
制度自信,也在这场绿色合作中悄然生根。“中国证明了绿色发展不是富国专属,而是一种治理能力。”古巴国家电力公司官员一语中的。“绿色”不再只是环保口号,而是国家生存智慧的体现——在技术封锁、财政压力与气候风险叠加的背景下,这样的智慧,弥足珍贵。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能效、节能降耗,尤其鼓励商业机构、住宅和农业部门采用低碳的生产方式。”古巴前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如是说。或许,这正是岛屿国家最急需的“生存智慧”。
中国经验在古巴的粉丝越来越多。从能源主权到公共交通,从光伏工厂到绿色金融,“绿色”逐渐从愿景走向结构,变成制度与技术融合的现实图景。
命运共振:凝聚起发展共识的南方实践
走在哈瓦那老城区的石板路上,历史与现实交错,如影随形。从海明威流连的“五分钱小酒馆”,到曾经抵御殖民入侵的莫罗城堡,再到今日哈瓦那港的中国造浮船坞,古巴的城市肌理中,始终潜藏着一条通往全球南方的隐形脉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里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合作体验。
在哈瓦那市区拍摄的中国品牌汽车。翟云供图
在2023年9月举办的“77国集团和中国”哈瓦那峰会这个全球南方国家聚集的平台上,迪亚斯-卡内尔主席毫不掩饰对中国理念的认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一包容性倡议顺应了建立新的公平公正国际秩序的时代潮流。”他的讲话多次引发热烈掌声,因为道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理念的影响力来自行动的印证。当古巴公共卫生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挑战时,是中国率先向古方捐赠紧缺的医护物资。中国与古巴联合研制的疫苗,也成为拉美地区首批投入使用的本地候选疫苗之一。古巴公共卫生部全国流行病学部门负责人弗朗西斯科·杜兰表示,中国是古巴抗疫的“可靠伙伴”。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生动诠释。
这种认同源于古巴在对华合作中的切身体验。在城市日常中,“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更加具体:公交车是“宇通”的,风电塔是“金风”的,光纤通信是“华为”的。古巴交通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客车挑起了古巴客运系统的大梁,且维修便捷,节能高效,极大缓解了城市运行压力。
“你们来,谈合作;他们来,先问立场。”古巴政界流传的这句玩笑话,点出一个严肃现实:中国的合作模式,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强迫结构改革,也不干涉内政。它以相互尊重为底色,以制度平等为原则。这种“非支配式发展观”,对于曾长期被边缘化的全球南方来说,格外珍贵。
“中国帮助古巴的是具体方案,不是高调口号。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不是空话,而是合作中的每一辆公交车,每一块光伏板,每一次平等对话。”这场南南之间的制度性共鸣,正逐步塑造出一个属于“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叙事,它以实干替代口惠,以共商替代干预,以伙伴替代对抗。
对古巴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遥远未来的理想,而是点点滴滴的现实体验;不是空话,而是通往远方的必由之路。
时代回响:走符合古巴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从哈瓦那东南900公里外的圣地亚哥港,到中部的铁路干线,再到西部风电设备安装点,古巴各地正在上演一场静默而深远的变革。在港口调度系统的更新中、清洁能源设备的运转中、数据采集平台的搭建中,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在圣地亚哥港,曾用于运输糖料的老旧铁轨锈迹斑斑。而今,一批由中国制造的新式设备——自动装卸机、智能调度系统、电缆通信设施——正在有序运行。现场的古巴工程师说:“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在没有西方资本介入的情况下实现系统性更新。”
基础设施的改造,承载的是现代化渴望。60多年来,古巴从未放弃追求发展,始终在探索一条不需牺牲主权、不依附西方的独立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恰好在这一历史节点为古巴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2024年10月,在哈瓦那举行的中古两党第六届理论研讨会上,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主席拉索坦言:“我们珍视这个平台,它使我们得以深入理解中国的制度优势,也能更清醒地总结自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挑战。”
这种共鸣,是理念的互动,也是学术、人才的实际交流。
古巴科学院院士裴德乐,自2015年起在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执教,研究脑信息与类脑智能。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认可,认为这一理念为人类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在裴德乐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古巴和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发展自身的方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裴德乐的夫人玛利亚,也是一名神经科学专家,如今同样参与中古合作的科研工作。
更具代表性的是基层治理经验的吸收。中国在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基础设施普及等方面展现出的系统能力,成为古巴学界和政界广泛讨论借鉴的对象。正如古巴内贸部知识管理中心副主任波佐所言:“中国的发展之所以令人敬佩,不仅因为速度,更因为它兼顾了公平、秩序与人民福祉。”
2025年3月,在哈瓦那举行的“春天里的中国”全球对话会古巴专场活动上,多位古巴学者指出,中国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制度蓝本”——它表明,发展不必等于西化,治理不必意味着私有化,繁荣也不必以“放弃主权”为代价。
哈瓦那的夜晚,灯光照亮街巷。带着“不必仰视西方”的自信,一条属于古巴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已然出现。
这是通向远方的路,也是属于古巴的诗。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