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杜运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近代中国词坛涌现出多个词学社团。初期,影响较大的是上海沤社和天津的须社,然两大社团活动时间并不长,随后重新引领词坛的是活跃于南京的如社。如社不立社长,亦无社址,参加者有吴梅、廖恩焘、唐圭璋、汪东、陈匪石、乔大壮、林鹍翔、仇埰、蔡嵩云等。他们约定每月一集,轮流做东,按期上交社课,后来结集为《如社词钞》(民国二十五年刻本)。但该刻本只有前十二次社课,此后活动情况由于文献缺失,至今不为人知。令人欣喜地是,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见的稿本《如社词钞》恰是原刻本基础上的续集。稿本第一页有“冀野”“卢前”“碛龛”印章,可知此乃卢前藏书。卢前(1905—1951),字冀野,号小疏,江苏南京人。著有《中兴鼓吹》《饮虹乐府》《词曲研究》等。他曾跟随吴梅一起参加如社活动,至于该稿本为何最终保存在其手中,已不得而知。稿本《如社词钞》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稿本《如社词钞》是考证如社后期社集活动的重要史料。书中记录了第十三次至第二十次社集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值社者和社课等关键信息。比如第十五集,时间是1936年11月8日,地点在老万全酒店,到会者有吴梅、唐圭璋、石凌汉、蔡嵩云、林鹍翔、陈匪石、廖恩焘、乔大壮、吴白匋等,由乔大壮、吴白匋值社,社课《秋宵吟》。稿本所载信息提醒我们,如果仅仅根据刻本《如社词钞》中所收作品来反推每期参加活动的成员,那将会犯下严重的错误。比如第十三集,参加活动只有十人,而收入稿本却有十五人,其中有五人只交作品,未参与社集。甚至也有参加了社集却没有交社课的情形。基于以上问题,根据稿本提供的线索,我们梳理出如社的核心成员是吴梅、廖恩焘、唐圭璋、林鹍翔、陈匪石、蔡嵩云、程龙骧、吴白匋、杨胜葆、石凌汉、仇埰、乔大壮、汪东等十三人,其他词人皆是外围成员。
其次,稿本《如社词钞》具有双向缉补的文献价值。稿本共附录词作七十首,部分作品能够缉补词人别集之失。比如廖恩焘(1865—1953),字凤舒,号忏庵,广东惠阳人。学者卜永坚、钱念民主编的《廖恩焘词笺注》是目前对廖恩焘词作整理最为全面的版本,但仍然遗漏了应如社第十三、十六次社课之作《碧牡丹》《解连环》四首。类似情况还有不少,如仇埰《鞠讌词》未收《碧牡丹·莫愁湖凭眺》《解连环·步清真韵》《引驾行·用耆卿韵》等。又唐圭璋《梦桐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未收《碧牡丹》(费泪捐歌扇)、《梦扬州》(暝烟笼)等。又周树年《无悔词》未收社作《碧牡丹》。至于程龙骧、邵启贤、杨胜葆等没有别集的词人,稿本《如社词钞》不啻是保存其作品的独特文献。
另外,基于稿本提供的信息,还可反向缉补如社社课之佚作。笔者发现,《如社词钞》的刻本和稿本其实都没有完全收录所有社员的社课。根据稿本提供的时间、词牌及韵脚等线索,至社员别集中反向溯源,居然能够缉补到遗漏的社课作品。比如林鹍翔(1871—1940),字铁尊,号半樱,浙江吴兴人。据稿本记载,他参加了第十五、十七集的活动,但却未见社课。检索其别集,发现《半樱词续》卷二中就有《碧牡丹》《梦扬州》《解连环》等同调之作,经详细比对韵脚及主题内容,可以断定为社课之作。类似情况还有汪东《梦秋词》和陈匪石《倦鹤近体乐府》,皆有应社课第十八集《卜算子慢》留存。蔡嵩云的《柯亭长短句》有应二十集社课《六丑》《七娘子》。这些作品的发现反向补充了稿本《如社词钞》的不足,进一步扩大了如社的文学成就。
最后,稿本《如社词钞》具有重新认知如社创作观念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可从细节上透视如社对待词体四声格律的严谨态度。吴白匋坦言:“每次集会所选词调,大都为难调、冷调、孤调。填词则如南宋方千里、杨泽民、陈西麓三和周清真,务求四声相依,不易一字。”(《金陵词坛盛会》)吴梅在如社中扮演的就是“严师”角色,其《瞿安日记》载:“八月十二日。圭璋送《碧牡丹》词至,不见佳。”又“(二月)初一日。吴白匋至,以《解连环》词见示,尚有推敲处。”因为“不见佳”和“尚有推敲处”的缘故,上交社课的稿本作品与最终呈现在别集中的作品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吴白匋的《解连环》,稿本第二句作“曾心随素月”,《吴白匋诗词集》作“记心随素月”;过片第三句稿本作“怕后日新河书来”,别集作“怕后日烟驿书来”。这些修改并非仅仅是字句的改动,更是平仄的调整。意味着他们对待平仄非常苛刻,而支撑该举动的理念其实是对词体格律的追求。从根本上说,该追求是对晚清以来“守四声”理念的认同,以及对晚清四大家词学思想的传承。
另一方面,纠正过去认为如社只重声律而轻视情韵的偏见。诚然如社文人对词体格律的要求极其严格,但并不表示他们轻视词中的情感寄托。特别是十三集以后的创作,相比之前确有较大转变。前期选择社课词牌时都明确规定用某某体,比如第一集《倾杯》,限“屯田‘木落霜洲’体”;第二集《换巢鸾凤》,限“梅谿体”。自十三集始,不再要求必须遵守某某体。该条件的删除表明如社内部对四声问题已经出现转向。社员汪东的回忆可以佐证此点,其《听笛填词忆旧游》云:“出题则值社者主之,题亦但简取数调,以示范围,不限韵,不咏物,不必尽作。如思不属,虽曳白可也。无南宋社集之苦,而有以文会友之乐。”(《寄庵随笔》)汪东回忆与上文吴白匋所说截然不同,然并非其中一人记载错误,而是各有侧重。吴白匋突出如社早期格律之严,汪东则反映出如社后期向情格兼重转移的动态变化。词人不再斤斤计较于某个字格律上的得失,而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表达,叙述视野与抒情格局都有所扩大。如周树年《解连环·和清真韵陕乱猝发……》聚焦陕西之乱局;又汪东《碧牡丹》开篇即云:“阵阵边笳起。暝色共,愁无际。斗酒狂吟,似续三闾遗制。”在第十四集《梦扬州》中,几乎所有社员都在吟咏神州动荡,吾辈当有所作为的共同心声,这一特质在之前的社集中是没有的。比如蔡嵩云《梦扬州》:“戍楼一梦征人老,对乱烽、频抚吴钩。中夜舞,闻鸡未寐,心在神州。”又林鹍翔《梦扬州》:“关塞年时浪游。空载矢风前,射虎山头。万马噤声,雪阻征途难留。过江一例风尘老,怕壮心、辜负吴钩。凝望眼,河山换泪,何处神州。”彼时日军正入侵东北,如社词人已经敏锐地感到危险即将来临。词在作者笔下已经不是雅集娱乐、选声斗韵的工具,而是寄托国家未来命运以及个人复杂情感的独特载体。因为情感指向的转移,使得如社词的风格偏向于沉郁悲凉。
综合而言,稿本《如社词钞》的发现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如社后期社集活动的具体情况,既勾勒出南京一带词人活动的版图,又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整个社团的创作成绩。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3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