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辽宁丹东:红色边城换新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辽宁丹东:红色边城换新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6-19 01: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青坡

  映在鸭绿江上的夜色消散,丹东在六月的晨光中醒来。

  江面上,清晨的水汽润湿着微风,吹过江桥,轻抚着两岸的“惺忪睡眼”,鸭绿江断桥映入眼帘。弹痕、残垣、钢梁……从江畔延伸至江心,喇叭里雄壮的歌声再次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是一座红色的边城,72年前,志愿军战士们从这里出国作战。“要钱出钱,要人出人”的口号响彻云天,“英雄城市”的美誉口口相传。

  这也是一片奋斗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辽宁丹东人民正向着振兴目标大步迈进。

  “没有树,我们可以栽树;没有水,我们可以憋水;没有景,我们可以造景。我们虽然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驱车行驶在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的蜿蜒山路上,老书记毛丰美的话语在脑海中浮现。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是著名的集体果园、五味子药材园。每年秋季,各式各样的水果挂满枝头,慕名前来采摘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撸起袖子加油干!”半山腰上,七个红色的大字在翠绿的果树林中格外耀眼,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那矗立在台阶之上高9.9米的“干”字纪念碑。“苦干、实干、巧干”,老书记留下的三种“干法”生动诠释了丹东大梨树村的发展内涵。

  “以前苦干是为了脱贫,现在实干是奔幸福生活。”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介绍,“‘干’字精神的根本是为民谋利。2016年,我们开始了‘二次创业’,总投资2.5亿元,开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六大项目,让村民们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2019年,大梨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可支配财力2500万元,人均年收入2.2万元,乡村旅游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同年年底,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在边城不断上演。

  轮机舱里的发动机轰鸣,客船驶入了一片黄色的海洋,远处的海面上,几座绿色的小岛若隐若现。

  獐岛——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北端起点第一岛,与朝鲜、韩国隔海相望。一条环山路,将岛上各景串联成线,东行观日出,西处看日落,山路两旁,苍松劲柏,相映成趣。

  “一棵树在岛上长大不容易啊!别看现在岛上的绿化率达到了70%,可这些年我们栽花种树,下了不少功夫,为了留住岛上的树木,当初修路都没舍得挪。”指着路中间的几棵大树,丹东市獐岛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有道出了缘由。

  “过去,岛上村民以海洋捕捞为生,2000年一场特大赤潮,村集体一下子负债2800万元。”张忠有对记者说,“要想富就要寻找新机。为让大家共同致富,我们确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捕捞业、养殖业为两翼’的发展路线,鼓励村民建民宿、开饭店,逐步形成了集观海、垂钓、海水浴、品海鲜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

  让“与世隔绝”的小岛游人如织,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近年来,獐岛村以“提升景区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岛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不仅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还完成了自来水上岛、电力扩容、改建环保厕所等项目建设,“美丽海岛”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自2013年以来,獐岛游客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涨潮时下海游泳,落潮时滩涂赶海,在夏日的晚风中品尝海鲜,落日的余晖随风流散,海岛上的各种风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仅2018年,我们便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人口近万人。现在村集体资产超过2.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过7万元。”张忠有自豪地说,村集体富了,反哺村民有了底气。村里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保险,每人每年发放环境治理交通补贴1500元,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费等,村民年人均福利超6000元。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9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