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新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新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08 04: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邓智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和企业“命门”问题,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变动不居的全球竞争格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和短期效益无法体现的特性,强化国家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探寻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协同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提醒“卡脖子”风险:“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对此,应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聚焦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都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坚实支撑。新征程上,要持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大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科技发展新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活力激发等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效发挥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推动关键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共性技术、中间产品的跨行业流动和使用,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联合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继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各领域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探索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强化薪酬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优化项目和人才评价,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对全球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完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统筹布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科技资源,面向全球吸引、留住和用好创新技术、资本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高地。支持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面向全球的科技会议;加快推进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支持全国学会和顶尖科学家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中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夏静、张锐、李晓东、周洪双、周仕兴、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梦玲、罗欢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8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