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莫雅雯 覃琴
近日,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岩茶乡龙台村坡车屯,62岁的黄秀莲老人坐在堂屋门槛上,对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说:“多亏了这‘标准化菜单’,事情办得体面,钱也没多花。以前谁家办事,菜少了怕人说小气,多了又扛不住。一年到头,光随礼就占了家里三成收入,真难。”
龙台村难的,不止她一个。
村里住着壮、汉、苗各族乡亲。过去,谁家有红白事,排场不能输。壮族的“九大碗”、汉族的“八冷八热”、苗族的“长桌宴”……一桌桌菜堆得像小山,亲戚们临时搭伙掌勺,常常剩下大半。
“3年前我嫁女儿,为了撑面子,硬生生多花了一万多元。”坝来屯的王卜上记得清楚,“心疼得我夜里睡不着”。
移风易俗,迫在眉睫。
2023年初,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动了真格。他们踩着泥路串屯子,挨家挨户敲门。300多户走下来,院坝里摆开竹凳,12场“龙门阵”聊得热火朝天。
壮族大叔韦正国蹲在地上,长叹了一口气:“不是不想省,菜少了怕人戳脊梁,多了实在扛不住啊!”
苗族阿婆杨美珍攥着围裙角:“酸汤鱼、糯米饭不能少,那是我们苗家的根,丢不得!”
汉族大哥刘建军直摆手:“最愁重复的菜,炖肉、扣肉、红烧肉,一桌子荤的,没几个人动筷子,全浪费了!”
87条带着烟火气的建议记了满满一本。村干部们还发现个怪事:同规格的宴席,有的人家花400元,有的才240元,价钱能差出40%。“这些数字就是改风气的指南针。”村支书韦成富拍了板。
村两委拉来党员、乡贤、民族长老、妇女代表,组成36人的议事小组。专题会开了5轮,总算有了共识:总价得控住,民族特色也不能丢。
接着请来了本地厨子,对着猪肉、青菜、酸汤料算细账。
“张屠户的猪肉比集市便宜五毛”“后山的青菜刚摘的,新鲜还省钱”“重复的荤菜减两道,换成素的”……
一番精打细算,单桌成本降下来了。“十菜一汤”的老规矩没破,酸汤鱼、糯米饭、“三牲”这些特色菜都在,钱却少花了。
菜单往村务栏一贴,村民微信群里炸开了锅。“要是菜价涨了咋办?”张婶在群里说。村里赶紧补了条:“市场波动允许上下浮动5%。”
等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时,98%的人举了手。
“标准化菜单”从2024年试点到今年全面铺开,变化看得见。全村宴席支出当年就少了200多万元,户均减负2300元,矛盾纠纷降了62%。
李大姐笑着说:“以前送礼像流水,宴席上的菜吃不了几口就打包倒掉,心疼得慌。现在有标准,压力小多了!”
如今,龙台村的“五个统一”——统一规模、标准、菜单、队伍、监督,正越推越顺。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