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2 03: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湾观察】

  作者:吴志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闻一多先生百年前的《七子之歌》,至今耳熟能详、令人深思。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亡之际,英国人趁机占领了香港。在闻一多先生所处的年代,列强瓜分中国国土,香港的哭诉与祖国母亲的无奈,令人心酸。1997年,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举世瞩目,举国欢庆。

  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2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新华社发

  1.深刻理解把握“一国两制”实践规律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一国两制”香港实践25年来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如何来把握规律?

  第一,心向祖国,情系祖国,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基本法是在中国宪法的框架下起草的,“一国两制”是中央的治港方略,而不仅仅是香港的地方政策,香港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理所当然。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扩大香港的发展格局和增长潜力,既为国家建设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又可以分享国家建设发展的红利。

  第二,放眼世界,维持香港的独特性,为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所长。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

  第三,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不负中央的重托,不负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期待。只有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认真做好自身的工作,下定决心处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同心同德同向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挖掘香港的潜力,才能有效彰显香港的价值,才能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才能更好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特别提到青年的工作。他强调,“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香港社会近年出现的一系列风波,跟年轻人对前途的迷惘和无助都有直接的关系。关心爱护青年,支持帮助青年,为青年发展创造条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北角街头充满喜庆气氛。新华社发

  2.增强国家观念是香港发展的关键

  可幸的是,香港经历风雨的洗礼后,大家对香港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更加系统全面了。在香港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新起点上,在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之际,重构香港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得“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壮大,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香港和澳门一样,一直受岭南文化滋润,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同宗同源,同声同气。虽然一度被殖民统治,在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以及之后的保钓运动、中文运动中,都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关系。正如一首歌词所言,“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港英政府改变了殖民政策,以“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这个口号以及“还政于民”的旗号开始了去中国化的过程,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前夕英国政府出尔反尔,推翻了原来双方商定的政制过渡安排,故意引发“民主发展”的争议,有意将矛头引向中国,导致部分港人对前途的疑虑,动摇他们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守。

  这是英国人撤离殖民统治地区的惯用手法:笼络精英,荼毒青少年,去国家化、去民族化,削弱其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打击其文化自尊和自信心,最后一击让人们留下对其“光荣撤退”的怀念。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美西方企图将香港作为对华策略的重要节点,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并采取果断的必要措施,防止这种情绪蔓延,阻止这种趋势延续,增进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守住文化之根 增强民族认同

    在“笔墨丹青绘湾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美术作品展”现场,观众在拍照留念。光明日报记者王金虎摄/光明图片

  3.构建适应“一国两制”方针的价值观

  香港回归祖国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必然要重新塑造新的共同体意识和价值观。

  新加坡沿用了英国人留下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在重构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方面取得了成功。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项内容作为共同价值观的基础。第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强调在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时,各社区和社团的局部利益须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须服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第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第三,关怀扶持,尊重个人。第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第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从新加坡的做法看,建立共同价值观,基本上可以用大多数国民信奉的儒家思想来使用和活化原来的制度,换一句话说,将原有的“形”注入了新的“神”,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香港不是一个独立的政体,不能与新加坡直接比较,但新加坡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在香港,也需要重构文化。简单来说,只要把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坚定对国家的信念,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不东摇西摆,香港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香港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的优势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可以担当极为关键的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香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构建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确立应有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东方之珠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更加璀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加引人注目。对此,我们满怀信心,翘首以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12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