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5 03: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⑪】

  编者按

  如今,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方便老人和残障人士使用的卫生间、便利盲人出行的盲道和红绿灯、帮助老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培训,各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也如火如荼,这些变化真切方便了许多人的生活。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强调“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城市的发展,社会的温度,不仅在于更宽的马路、更高的建筑,更在于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他曾对残疾人群体代表表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我们邀请致力于这一领域的人们,在他们的讲述中共同思考:如何通过公共设施改造与完善,让环境更加无碍、社会更为有爱,让更多人自如体面地生活。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工作人员在展示场馆内的无障碍设施。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小院议事会”,倾听老人心声

  讲述人:甘肃省兰州市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原党委书记 杨静

  杨家园社区在兰州市城关区中心区域,老旧楼院密集。例如社区里的酒泉小院,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60%以上的住户是老年人。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安心、顺心,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必答题。

  过去的酒泉小院由于产权混乱,成了“三不管”楼院,治安混乱、垃圾堆积、公共设施损毁老化等问题突出。

  2014年以来,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小院议事会”,深入了解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需求,对酒泉小院进行了三次全面提升改造。现在小区大门、单元楼各有门禁,楼院进出口增设了电子眼,道路两旁架设了路灯。楼栋做了外墙保温,社区门口还有无障碍通道,公共区域设计了花坛、添置了健身器材……小院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一整个单元楼共用一个水表,不管每家实际用水量多少,水费只能根据总表数据均摊。很多老年朋友对此有意见,经常因为水费闹矛盾。针对这一问题,社区牵头召集辖区社工委委员、居民代表等召开智能水表入户听证会,并先后六次召开“小院议事会”,就修复入户管网、选择智能水表等问题进行协商。2021年12月,酒泉小院的智能水表入户安装工作全部完成。此后,居民交水费直接对接社区,很多老年朋友说,这真是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在我看来,适老化改造离不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充分发挥老年朋友的主体作用。

  杨家园社区搭建“小院议事会”这一平台,发挥对接联络作用,热心公共事务的老年朋友都可以参与协商共议,改善大家共同的居住环境。过去一年,我们共开了22期协商议事会,帮助600多户居民解决了屋面漏水、拆违治乱、停车难等问题。

  “老马会客角”则是社区为热心居民马国成打造的一个志愿平台。70多岁的老马经常帮助邻居维修管线、清扫卫生。平日街坊邻居有了牢骚矛盾,都愿意到老马这里坐坐,谈谈心事、拉拉家常。老马的小圆桌也成了社区的民意收集点、矛盾化解处。

  常常有老年朋友向我们反映,社区太缺少休闲环境,一下楼就到了马路边,连个坐着聊天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我们今年下力气拆除背街小巷违建,打造了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作为居民的休憩空间。现在,口袋公园建好了,夏天乘凉遛弯儿正合适,大爷大妈们都可高兴了。

  【一线讲述】

  “银龄跨越”,让老人搭上信息化快车

  讲述人: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 汪光年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能设备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容易被数字时代的高墙阻隔。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重了这样的“信息障碍”,无法出示健康码“绿码”影响出行,不会网上预约诸事难行……不少老年人想学,但碍于面子,不愿意向子女学,加上“慢懂快忘”,社会上专门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智能手机培训班又不够普及,也就渐渐放弃了。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杭州,科技志愿者帮助竞舟社区的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李耀摄/光明图片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次年首次将老年人数字困境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关于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相关要求,2021年,省科协与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和中国移动、建设银行等六家单位联合行动起来,启动了“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制定了3年培训200万人次的目标任务。

  我们跨系统推进,搭建了全省“银龄”培训数字化平台,按照“千家教学网点、万名科技志愿者、服务百万老年人”的场景工作要求,将网点注册、线下报名、线上自学、科技志愿者招募融为一体。通过社会化动员,我们整合了全省800多个中国移动门店、700多个建行营业厅,再加上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农村文化礼堂等,建立了4942个培训网点,发展了13532名科技志愿者,为老年人实现就近免费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培训174万老年人,将提前完成目标。

  一位老人在受训一段时间后,基本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的常用功能。她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学会智能手机,真是随时随地有事都叫得应。”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帮助老年人学订火车票顺利出行、挂上号看上病、通过微信视频与远在异乡的子女“见面”……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浙江有超过1200万名老年人,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行数字化改革背景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能掉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银龄”行动向纵深推进,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线讲述】

  为残障朋友打造温馨家园

  讲述人: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温馨家园园长 刘月辉

  天坛街道温馨家园成立于2008年。从那时起,我就在这里工作,后来成为园长。各级残联领导对温馨家园工作非常重视,2018年,我们搬进了新的家园。这里有500平方米的宽敞面积,为残障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无障碍改造:安装电梯语音提示、铺设盲道;卫生间有呼叫器,低位洗手池进行了容膝空间改造;镜面有特定角度,坐在轮椅上也不会影响视线;坐在轮椅上的朋友们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小便池、母婴护理台、低位服务台等等。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北京,读者在以无障碍标准建设的善缘书舍内阅读交流。新华社发

  现在,家园里有7位工作人员,服务天坛辖区11个社区现有持证残障人士3068人,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项目——政策咨询、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就业服务、法律维权、文体活动、职业康复劳动、辅具租借、信息咨询转介,等等。

  我们还成立了天坛街道温馨家园功能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和志愿者作用,与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医院等机构一起,联合残障志愿者,开展“扶残助残,残残相助”志愿服务:每月为过生日的残障人士举办生日会;上门为不方便出门的残疾朋友过生日、理发、慰问;为残疾人义诊,举办康复讲座……

  帮助残障人士,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2015年,我们创建了东城区第一个残障人士烘焙技能培训基地,开展以中西面点、咖啡冲调等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600余人次,覆盖全区17个街道。

  不少残障朋友有书法、太极扇操、吹口琴等特长,我特别佩服他们。他们也非常乐于发挥自己的才智,参与组织各种活动。我们组建了合唱、书法、冰壶、舞蹈、口琴、棋牌等团队,连续12年举办残障人士棋牌赛。迎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们组织残障朋友们参观冬奥场馆、举办冬奥趣味运动会、进行旱地冰壶体验等。

  2018年起,家园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东城区爱馨残疾人服务中心进行托管式服务,采用社工理念,提升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覆盖面也不断变大,每年可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5000多人次。

  这些年,我和许多残障朋友一起,见证了温馨家园的成长。去年,我们荣获北京市残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的“北京市残疾人之家”称号。温馨家园永远是残障朋友们温馨的家。

  【一线讲述】

  无障碍,要从“小”处着眼

  讲述人: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邵磊

  2016年4月,中国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融合了建筑、机械、计算机、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科研力量。2017年开始,我们参与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办赛筹备工作当中。

  北京冬残奥会赛事的无障碍改造工作,吸取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验,在此基础上,部门协同力度又有更大提升。比如,2019年北京市提出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周边为重点区域,扩展到全市公共环境建设,还成立专班,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责任体系,聘请残障人士参与奥运场馆的无障碍建设与体验,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左)帮助视障者使用台式电子助视器读书。新华社发

  要想为残障人士提供贴心服务,就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尊重与了解。在北京冬奥村试运行活动中,我的一位同事被分配和一位残障体验员同住在一间运动员宿舍里。他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残障人士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习惯是非常个性化的,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当适度考虑个体差异。这启发我们,在执行标准的同时,要以“合理便利”为原则,更加灵活运用和贯彻设计规范、指南的要求。讨论无障碍工作时,往往需要从“小”处着眼,不被思维定式束缚。

  在实施无障碍改造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张家口、北京、延庆三大赛区存在地区发展、地形地貌上的差异,给赛事交通、组织、运行带来很大挑战。场馆的改造工作需考虑对建筑整体的系统性影响,比如无障碍改造和管线、设备、消防等已有布局存在矛盾,如何处理为宜?这类冲突,就要求团队进行权衡,作出合理判断,进而采取行动。

  无障碍施工对精度要求较高。针对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测量和安装误差,专家们拿着测量工具仔细检查,防止因为一厘米甚至一毫米的误差对性能和用户体验产生影响。现场施工时一旦遇到技术问题,经常希望专家当场解决,而疫情期间很多工作只能远程开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边视频通话一边紧急处理,尽力克服困难,踏踏实实为无障碍工作服务。

城市“有爱无碍” 关怀无处不在

广西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一位残疾人(右)在做康复训练。新华社发

  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工程带给运动员一场难忘的比赛体验,更为市民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比如,北京市海淀区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完成了对202条道路、6700余处点位的无障碍改造,针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占用损毁进行执法整治50000余件次,覆盖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两大场馆周边以及全区四季青镇、永定路街道等29个街镇,为更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我衷心希望可以延续冬奥财富,通过持续提升新兴技术和各种公共服务无障碍水平,把无障碍理念落实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张胜、陆健、宋喜群、王冰雅、安胜蓝、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克成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5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